我没有刻意,也没有准备。在去XC90主场——北欧的冰天雪地,带上一本《冰雪的声音》(瑞典当代诗歌精选),想到了这三对“眼睛”,以及“斯科特船长”的故事…… 雪地里的“蜡烛 ——Volvo品牌文化解析 撰文/颜光明 去年底,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展在上海环球中心100层的观光厅举行。巨大的海报是一对恐惧的眼睛——背后渗透了关切和同情,反映摄影师敏锐的职业意识和高超的拍摄技巧。 其实,这是一幅难民肖像,被列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百年来的优秀人物摄影之首。 这是为什么? 对于瞬间艺术,贵在真实。这是任何艺术都很难企及的奢望。 将这幅以苦难为主题作为人文地理杂志摄影展的海报,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我看来已经超越了摄影,带有很强的新闻性。尤其在欧洲难民潮大量涌现的今天,颇具现实意义,使得这个讲人权的区域也变得不太平了。用这张照片做海报也就显得更有深层含义。 这就是说,真实是新闻的灵魂。有时它胜过艺术和任何表达,放在那里,任何人都看得懂,没有任何障碍,一看心里就明白了。眼前这张照片就是如此。 相对于我们看惯了游山玩水的杂志,美国地理杂志还带有不轻易示人的新闻性,甚至有时做的比新闻更有新闻性,成为永恒的定格。比如眼前这张照片就是在提醒我们,恐惧就在我们身边。问题是,这里没有场面,也没有背景,更没有任何解释和衬托,就抓住了人心。 这就让新闻汗颜,艺术逊色,技巧远离,真情登场了。 这是拍出新闻的肖像。看到了职业、专业、敏锐、责任融为一体的摄影。为此,激励不少人为能加入此行当作了不息的追求。宝马中国和上海通用,都借助过这本杂志(频道)为他们的品牌做过活动,以彰显他们境界的契合。突出的不是文字,而是影像。 同样,此次美国地理杂志百年摄影展选择了上海,赞助商则是VoLvo。出人意料。我问厂商:何以看中此影展?回答很简单,对人的关怀。 但真实的原因还是在暗地里传播全新XC90的品牌精神——不畏艰险,直面苦难的情怀。 这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照片—— 呆滞的表情和那对受过惊吓的眼睛在逼迫人心,引发振颤。这使我想起梁漱溟那冷峻的眼睛,发出了“这个世界会好吗?”的疑问。 是的,还有一对眼睛,那就是中国青年报一位摄影师拍的“大眼睛”,后来成了“中国希望工程”的海报。 于是,在我眼前出现了“恐惧”和“渴望”两对截然不同的眼睛,背后还有一对中国大儒冷峻的眼睛。 这都是无声的呐喊,力透纸背,成了被世界看得懂的语言。 关于肖像摄影定义,有人这样说:肖像应回答被摄影对象自己的问题—— “我看上去是什么样子?” “我是什么样子?” “我是谁?” 奇怪的是,照片的主人没有回答。而是由摄影师代劳了。竟然成了摄影师的代表作,倒是把被摄影者给忘了。 “17年后,我终于在2002年知道她的真正身份,她的名字是Sharbat Gula。”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Steve McCurry)对于这幅照片给他带来的荣誉发出了如上的感慨。正如黄功吾对他拍摄的代表作所回忆的那样:“这是一名在越战期间只有9岁的女孩,浑身赤裸着,跑出凝固汽油弹爆炸现场。”他说,现在我和她依旧保持着联系。 从美国地理杂志的摄影风格使我想到关怀与敏锐。这无论是媒体从业者还是艺术家,要想有所为这是须臾不可缺的素养,其次才是职业精神和专业锤炼。 我没有刻意,也没有准备。在去XC90主场——北欧的冰天雪地,带上一本《冰雪的声音》(瑞典当代诗歌精选),想到了这三对“眼睛”,以及“斯科特船长”的故事…… “死亡是一本众人皆谈,没人读过的书。” “词而不是现实,是我们现实。” “海只是海,不是别的——别给它名字,站在它跟前就是。”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