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
MINIEYE 是一家使用摄像头方案做 ADAS 的创业公司,成立于 2013 年 4 月,目前团队约 30 人,办公室位于深圳和南京。 在深圳,我采访到了 MINIEYE 的 CEO 刘国清。当时的深圳下了一天大雨,恰好 MINIEYE 的工程师在外面测试 demo,我也有幸上车体验了一把。 坐在车里,看着工程师的电脑屏幕上一个个闪过的车辆被绿色的方框标记,我想起了在和刘国清聊天时他提到的一句话:「当时(2013 年)我们想买一辆五菱之光做测试,想了想太贵,还是算了…」 但是现在,他们已经和一家美国一线 OEM 签署了研发合同,并被列入 Vender List。另外,他们的产品已经有三家国内主机厂和两家美国主机厂在进行测试。
从「护驾」到 MINIEYE 2013 年 4 月,刘国清和几个朋友回到国内创业,项目名称叫做「护驾」。后来他们推出一款 App,能够利用手机摄像头,实现前车距离监控、前向碰撞预警和实时车道检测。他们做 App 某些程度上是受 iOnRoad 被哈曼重金收购的影响,这让他们觉得 App 是一个展示技术的好机会。 刘国清说护驾 App 做的比 iOnRoad 还要好,而做 App 的理由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融资。因为当时国内的用户和资本市场,对 ADAS 还很陌生。
其实对于用手机作为 ADAS 的硬件主体,刘国清的认识很清楚,他认为两者本身是没有什么切合度,就是体验性质的。而更名「MINIEYE」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护驾」的商标注册不下来… 目前,MINIEYE 主打两项功能,分别是前车碰撞预警(FCW)和车道偏离预警(LDW),并且已经相对成熟。关于这两项功能,刘国清说已经可以对标 Mobileye。除此之外,MINIEYE 也做了行人识别的基础算法开发,在国际通用测试库里达到了全球领先,但距离产品化还有很大距离。 数据是核心,处理是关键 对于 ADAS,刘国清表示「本地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即使是对于处于领先地位的 Mobileye 来说,在国内对某些车型识别上也是有问题的,这源于其国内数据的缺失。 要做「本地化」,就要有足够多的数据。从 13 年下半年开始,他们就开始着手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现在 MINIEYE 在全国有 33 辆合作的数据采集车,北至哈尔滨南至广州,每天行驶里程在一万公里左右,积累了大量数据。而同一数据源,可以用于车道识别、车辆识别、行人识别的研发工作。
在完成对数据的采集工作后,就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面对每天增加的数据,并不是每个团队都能胜任的。他在去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交流时,对方工程师表示面对海量数据,根本处理不完,只能堆在那里。 MINIEYE 用到了包括深度学习在内的其他算法,尽可能做到最大限度的自动处理。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也是 MINIEYE 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关于深度学习,刘国清也谈了谈他的观点。首先,深度学习技术门槛很高,但对于产品来说,重要的不是用了深度学习,而是「在哪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其次,深度学习需要足够的钱买足够多的 GPU,而火力全开又需要足够多的数据(又回到了前面提到的数据收集过程)。 其实,每天一万公里、大量 GPU,也是很烧钱的… 有前装,也有后装 与其他 ADAS 团队专注前装或者后装不同,MINIEYE 兼顾了前装市场和后装市场,前装市场为主,后装为辅。前装产品大家都是跟着主机厂要求做,主要是满足主机厂需求。而后装产品,则更多体现了 MINIEYE 的产品思路,以及对于 ADAS 的理解。 行车记录仪和 ADAS 在硬件需求上是冲突的,这一点是很多做 ADAS 的团队公认的一点。但刘国清认为,ADAS 有摄像头、有主板、有存储功能,如果没有行车记录仪功能,对于国内的用户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如果想做一款后装 ADAS 硬件,行车记录是绕不开的功能。至于 MINIEYE 的后装产品会不会加入行车记录仪功能,刘国清的措辞是「会慎重考虑」,毕竟这是一个产品定义问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