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上,这些精英们一致认为,全球化会导致巨大的贫富差距和阶层分化,世界上会有20%的人占有大多数资源,而80%的人会被“边缘化”。这两群人之间会发生阶级冲突,世界会成为一个"要么吃人、要么被吃"的世界。 谁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只有一个:给那80%的人塞一个“奶头”,让这些所谓loser心安理得地接受命运。 奶头包括: 发泄型娱乐:开放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口水战…… 满足型娱乐:肥皂剧和偶像剧、报道明星丑闻、真人秀…… 失败且辛苦的大众们不知不觉地在“奶头”中乐不思蜀、丧失思考能力,从而无力反抗精英群体。 我们去看那些“女人就要对自己好一点”、“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我已经不能想爱谁就爱谁了,还不能让我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吗”之类的话,哪个不是商家鼓吹出来吸引普通大众冲动购买的? 如果一件事情,只是为了获得短暂的快乐,那最好是不要去做。 30岁了,你是愿意在温饱的基础上继续拼搏一下,成为那20%?还是安心于“奶头乐”? 3. 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和另一半身上 如今的教育行业,有些现象匪夷所思:家长们为4岁孩子报一个2万的英语课程,眼睛都不眨,但是为自己报个2000的课程,还挺心疼。在很多兴趣班里,都能看到:孩子在里面学习,家长在外面走廊玩手机。 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很多30多岁人士的奇怪选择。而且,这种选择甚至还影响到了20多岁的单身群体。 我曾经跟一个读者聊,那位读者还是个大学生,她说毕业不要留上海,开奖,要去厦门。为什么呢?虽然理想工作在上海,但是厦门有户口,将来生了小孩就不需要太操心上学问题了,这是她那位已经有孩子的姐姐给她的忠告。 简直匪夷所思!想起了那个放羊娃的故事: “你放羊做什么?” “赚钱。“ “赚钱干什么?“ “娶老婆。“ “娶老婆干什么?“ “生娃。“ “生娃做什么?“ “放羊。” 孩子,大概就是很多30岁人士生活中的那只羊。但问题是,如果你自己很强,自然可以给子女很多机会;如果你自己一般,不管投入多少,他们大概率还不如你。 那么,话说回来,对于大多数30多岁的人来说,既无法像20多岁那么拼命了,但又有生活压力,可以做些什么来对抗风险呢? 1. 多看宏观,避免成为定制化的螺丝钉 曾经跟某大厂的一位活动运营做交流,我问:你做完这个活动,用户增长和活跃有什么正面影响吗?她回答说:哦,我是活动运营,那个是在数据运营手里的,我不知道。并且,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理直气壮:我们分工就是这样的呀! 我跟很多读者交流,常常也发现,他们在一个行业多年,却只知道自己手头的工作,对公司其它部分完全不了解,隔着一个团队就好像隔着一个行业一样。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举了扣针工厂的例子:一个工人无论如何努力,一天也生产不了20枚扣针,但有了分工之后,经过前后18道工序,每人每天平均可以生产48000枚扣针。这就是专业化分工的高效性! 任何一家公司,从老板的角度肯定是提高效率、多赚钱,所以必然走向专业化分工,一个工作切成很多块,每个人都终日重复其中某一块,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和对人的依赖。越大的公司,这种现象越明显。 但是,这对人才是灾难性的。因为你在大企业里可能成为了一个人才,但是,是企业定制化人才,被体制化了。就像一颗螺丝钉,尺寸和材质只能用在某一个地方,挪到别处去,根本用不上。 这是我那位同学之所以跳槽失败的原因。但是,他之前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每天发的朋友圈都是公司股价又涨了、国外又建研发中心了、出国培训又住五星级酒店了,误把公司的成就、品牌当成自己的成就和个人品牌了。 我们一直在诟病所谓“体制内”,但是,在一个大公司终日重复同样的工作,沿着既有的路线一步步升职,何尝不是“被体制化”? 所以,即便在大公司工作,也需要把自己从螺丝钉思维中拔出来,你需要仔细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行业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这个行业对用户对社会的价值是什么?你现在的岗位在行业内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拓展的视野,至少成为一个比螺丝钉更大的零件。 2. 多尝试一些领域,培养不变的能力 要想不被定制化,除了拔高思维高度、理解企业全局之外,还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万能材料,做成螺丝钉也好,变成锤子也罢,去哪儿都能用。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需要找到那些不变的因素。而这一点,在任何领域都尤为重要。 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曾说:“人们常问我,未来十年,什么会改变?人们几乎从来不曾问我,未来十年,什么不会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