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三联生活周刊》举办了一场以「智能」为主题的演讲,微软小冰的李笛、阿里鱼的应宏、真融宝的张晓亮等科技界人士悉数到场。纵观几位的演讲,我们会发现一个科技界共通的难题:鉴于科技界总是在打造新兴产品,于是这些产品在完成从技术到落地的过程中,多少会遇到一些非技术的难题——微软小冰应用场景受限,缺乏想象空间;阿里鱼无人超市解构了当下零售业的业态,却尚未找寻到发扬壮大的土壤…… 归于前瞻的争论分歧,总是暴露出人类对于科学这项造物的怀疑主义情绪,就像黑暗故事里的潘多拉之盒,打开它的欲望引诱着每一个人,然而也没有人敢于自称能够控制接下来出现的未知状况。 所以在对未来的预测上,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构建素来如影随形且相爱相杀,既有昂扬驶向宇宙尽头的星辰大海,也有核爆之后文明倒退的废土世界,二者被分别寄存了极端的乐观和悲观,而现实却总是呈现出某种相互交融的混合答案。 比如现今的地球上储存着足以将人类打回石器时代的核武器当量,而核能同时也是性价比最高的清洁能源之一,这种黑白共生的现实既称不上美好,又并不惊悚,它甚至没有必要为自身展开辩护,一切的合理性都起源于它的存在。 人工智能或许享有着相同的待遇,即使有那么一丝的可能性,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有「机械公敌」去和整个人类文明宣战,但是在那之前,出于恐慌和消极而主动锁死进步的空间,显然是荒诞的表现,这个道理,从远古时期那只放弃安全的树干决定下地步行的猿猴开始就已经想得足够清晰。 诸如此类的争议,也会伴随金融行业。在这个和财富、资产以及风险挂钩的行业,去道德化的程序理性似乎成为了一种崭新的优势,就像电子秤的普及让人们不再自己额外携带一个验重工具——因为相信机器不具备主观欺骗的能力——让数字化的智能来处理和钱财有关的事务,倒是可以规避人性的劣处。把镜头移到三联生活周刊举办的「Life+」演讲现场,真融宝创始人兼COO张晓亮在台上分享了关于为什么金融可以不再嫌贫爱富的解答。真融宝是一个金融科技平台,他们的产品能够用技术手段充分降低「理财」的准入门槛。 张晓亮生于西北六线小城,曾经差点付不起读大学的学费,幸而有着国家助学贷款的帮助,终在北师大度过了有惊无险的四年时间,最窘迫的时候他一度担心学校会把自己赶出宿舍。 但是张晓亮深知自己属于幸运的少数,因为在其身边有着太多因为经济条件而不得不辍学的同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接触到贷款的渠道、符合贷款的要求以及使用贷款的能力。 在学生信贷屡屡引发社会争议的中国,这更像是某种难以厘清的悖论,公共道德往往敌视把钱借给还款能力不足者的居心,批评超前消费的观念害处,故而大量的小贷产品相继退出高校市场,不是因为无利可图,而是不愿背负道德指控,于是毋宁因噎废食。 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陈志武认为,「金融的本质就是跨时空的价值交换」,在信用这种介质的作用下,人们可以向未来的自己借钱,用有钱的人生阶段去帮衬缺钱的人生阶段,这也是在200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被称作是「穷人的银行家」的孟加拉人穆罕默德·尤努斯所做的事情。 张晓亮的同事、真融宝董事长吴雅楠,曾在加拿大管着一直总额超过300亿加元的基金,在传统的金融产业里,服务富有客户是最高的宗旨,因为90%的利润都在这里产生,即使是在中国,委托资产100万人民币也是一个百中挑一的门槛。 这并非是金融机构有意树立阶级对立,而是在盈利的经营原则下,服务普通客户和服务高端客户的资源消耗几乎相同,但是如果只有前者存在,考虑到复杂而庞大的综合成本,总体收益在大多数时候都是亏损的。 所以中国的科技金融公司无不感激阿里旗下的余额宝这款产品,它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向数以亿计的用户普及了理财的概念,用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别的企业可能需要花上十年时间才能实现的市场教育。 更重要的是,在抛弃网点、柜台、人力、行政等等成本投入之后,向普通用户提供理财服务这项生意也变得有利可图起来,当用户使用手机就能划账个人资产,无论是在信贷这端还是投资这端,搭建一个普惠式的平台也都不再不切实际。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