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光演进到2015年,社交风潮虽没退潮,却开始遭遇变现压力,许多平台,包括微信,一些探索也都出现种种不适。“社交”开始成为媒体与行业的普遍模块,一种场景化要素,独立的平台反而遭遇诸多压力。 这种压力背后,有人口红利弱化的原因,也有一些社交平台封闭特征带来的不适。人口红利弱化之后,用户增量虽然仍在拓展,但存量用户的价值再度凸显出来,围绕它的经营,尤其是大数据的魅力开始显现。而广告主与品牌商家,直播,也从过去更多侧重交易尤其卖货甚至倾销,慢慢过渡到追求品牌营销,用多重媒体形式进行内容传播,并寻求对于市场的洞察、粉丝或用户的运营,以增强品牌忠诚度,增强粘性。后者带来的交易转化,长期看,高于短期为达成交易而采用的透支型促销。 这时,微博的价值就又回来了!因为,这种诉求之下,相比封闭型社交媒体,市场开始呼唤那种拥有庞大存量、媒体属性强大、内容生态与传播形式多样的开放型平台的到来。 过去一年半,我在多个场合听到国内外品牌商家表达过类似的信息,也从一些互联网巨头比如海外的FB,本地的BAT、京东、美团等身上观察过类似的迎合。 微博就是二度崛起于这个大的背景之中。过去4年,这家公司身上可贵的一点在于,虽然承受较大压力,股价也一度承压多时,但没有为此旁逸斜出,而是一直围绕开放平台、内容生态、用户与客户、垂直化动向、流量与数据、方案与技术、渠道与覆盖,当然也有变现的途径持续耕耘,终于迎来新的荣耀。 我曾不止一次描述过这个历程。不厌其烦的原因在于,看不到这些,你很难真正理解今日的微博诸多动向的合理性: 1、没有持续的开放,微博不可能坚持到现在。这是它的核心价值观部分; 2、内容生态构建。从简单140字与图文到如今几乎容纳了市场所有可见的媒体展示与传播形式,它为微博内容生态壮大奠定了基础。短短4年,微博的内容生态,虽然从财务面贡献的规模上不如一些海外巨头,但它的丰富度远超对手。 3、垂直化、用户与客户、流量与数据、智能技术、渠道覆盖。 为便于描述,我将这些要素放在一个维度观察。我认为是微博运营走向深入、接地气的象征。 老实说,过去的微博“流量”是个粗放概念,它没有对用户进行更深入的画像描述。如此就很难针对特定行业的广告主或品牌商家提供精准的智能推荐。微博的垂直化动向,与此不可分割,不仅可以形成纵深服务,更能激发微博数据经营的价值。而它的技术要素,可将内容、传播形式、用户数据与商家的传播诉求灵活的结合,做到品效合一的精准转播。 一段时间以来,本地具有广告吸附力的互联网平台,都在重新定义广告营销的模式。阿里提出了“全域营销”,京东与腾讯、百度搭建起京腾计划、京百计划,并强化平台内容与品牌营销力,美团点评提出了Co-line营销模式。 这些概念背后,有着类似的动向,就是追求全流程、全场景、全媒体的广告营销服务。而若你将视角转向微博,你会发现,它坚守4年、顺应趋势做出的上述种种探索,几乎精准地迎合了一个新的时代: 1、全媒体:不要以为微博还是一个纯“互联网”媒体,你要看到它过去两年如何融汇、整合新老媒体形式的动向,线下媒体生态也有较深触达,尤其电视形态综艺节目、体育节目服务。加上它的O2O化举动,你会发现,它虽然少有资本联姻,但已经是全媒体形态; 2、全场景:微博自从诞生起,就做了很多触达线下的品牌活动。如今它的服务具有越来越广泛的渠道整合力,从线上到线下,甚至可以到达街头的垃圾桶; 3、全流程:微博的全流程,很容易被忽视,但这个却是品牌商家倾心的部分。过去,粗放的流量经营时代,用户画像模糊,很难实现真正的运营更多是促销行为。如今,微博开放诸多垂直行业的用户数据,它能为品牌商家、广告主提供从促销、拉新、运营、沉淀、反馈循环,赋能更多,广告主能全流程地运营用户,而不是简单购买流量。 也就是说,二次崛起的微博,早已不是过去的粗放服务形态,借助它,广告主能实现可洞察(趋势判断)、可运营(用户数据)、可触达(消费者),从而具有强大的赋能价值。 与推特们相比,微博虽然营收规模不及,但服务形态与赋能价值远胜对手。从内容与传播形式上看,推特们还停留在微博2015年的阶段。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