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段,微博高管曾这么描述自身:微博=Twitter+Instagram+YouTube。好像类似“阿里=谷歌+FB+亚马逊”的故事逻辑。表面看,很合理,尤其是传播形式,但我要说,它其实无法真正描述微博的形态。除了微博不可能简单拆分城三种形态之外,它更多是传播形式。 我这里要说,微博已经先于全球同行定义出一种新的“富媒体”形式。而且,还在不断丰富着它的内涵与外延。过去我们说“富媒体”,更多侧重传播技术,如今比如将内容生态、数据与运营纳入,因为,当你说到“媒体”的时候,你不可能将内容与运营、传播形式真正分开,它们是三位一体的服务。 在单一维度上,比如社交属性上,j2直播,微博不及多个对手;在视频领域,它不及一些同行;纯粹的商业变现方面,它也不如谷歌、BAT等互联网巨头的广告变现能力。但是,若将媒体属性、内容生态、社交、广告营销、数据、技术要素纳入,当然还包括聚焦与专业度,微博已经成为这个领域无法忽视的独立力量。它的二度崛起不是偶然,而好似互联网发展20多年后媒体行业整合的典型案例,它顺应了一个大的趋势。 当然,这样说,不是漠视以下三种力量: 一是微博内部的经营力,它涉及到团队与创新力。过去几年,我们确实看到了它的坚守,最近两年更是看到了它的创新力。开头对它业绩背后原因的描述,基本概括了这家公司的创新精神。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微博团队在内容、数据、技术层面的力量。 二是外部经济大势的变迁、消费升级、广告主与品牌商家的诉求,都在变化,本质上,微博的二次崛起,建立在这种驱动力上。 三是竞争与博弈的推动。虽然我们不断对比微博与其他竞品的服务,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完全可以取代,消除竞争的。微博的开放与包容,跟其他垂直细分、封闭型社交平台之间形成了许多互补关系。看上去,它们确实你追我赶,但是正是这种过程中,行业技术得以提升、运营实践得以提炼,更多的行业经验都是互相吸收。 这个阶段,微博的利好多多,与它的开放特质深有关联,而当行业演进到新一轮变革周期,尤其是寻求新的个性化传播周期,相信微博也会发生新的变化。 不独财报层面,事实上,我一直尝试超越财报,看这家公司的未来竞争力,并持续表达更多乐观。但我还是要给微博提几个建议: 一、不要轻视广告营销理论的重新定义。这个周期,微博做了大量创新与探索,虽然面前还有许多空间,谈不上格局稳定,但微博也需要展示出议题设置的能力,行动之外,用新的话语体系革新媒体营销,重新完成定位,对外展示自身在这一领域的引领地位; 二、莫忽视技术壁垒的构建。截至目前,我们虽然看到微博不断强化种种智能技术,但在AI等许多前沿领域,它还需要呈现出一种更自信、更坚定的姿态。我始终相信,每一个时代开启周期,技术都是核心的驱动力之一。 三、用户维度上,需要更多呵护。过去两年,微博的最大能力之一,在于它运营用户的能力的越来越强,尤其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垂直化布局,将用户数据分层,并根据广告主、品牌商家诉求精准匹配。但要提醒,对于普通存量用户,微博需要进一步持续增强粘性。他们虽然不如大V、网红,绝大多数也无法进入MCN的法眼,但他们始终是微博开放平台的支撑部分。过去一段,我觉得微博有所忽视。 尽管如此,整体而言,微博的崛起,不是一次偶然,而是内部创新与外部大势的交织。它身上有许多外部难以觉察的行业变迁。去年它与新浪同被纳入MSCI中国指数成份股,已经显示了全球资本市场对它的关注。 微博正在强化它的内容“故事”服务。我要说,这家公司自身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它的二次崛起,已成为引领全球新型“富媒体”升级的象征,有许多值得长期关注、阅读的空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