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孤独”是心甘情愿。因为他来这儿的目的就是有更多选择。另外一方面,他又有一个失去自我的可能性。你过于地融入这个集体之中,成为《1984》什么的。只要你过于进入集体之后,那么你就失掉了你的自我,成为被摆弄的傀儡、一个棋子。 大多数人其实想在这中间取得一种平衡。他是要有一个更宽的面,比如在北京能看到家乡看不到的事。另外一方面,你又不愿意完全游荡,需要一个身份,处于一种大城市才有的比较一个独特现象。 中国大城市很多人也处于这样的状态,因为有一种市场经济的力量在里面。从资本运作的特点来看,他希望你成为这个游戏里面标准化的,有一定的贡献。你有一定贡献的时候,你才愿意买他东西。像用微信,喝一种饮料或者看一种电视剧,它是一种共同纽带。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每个人他又觉得,被同化的同时,他还是愿意保持自己的一种个性,个人身份在里面。 这个可能是没有答案的。一方面看,这种新的城市模式,对大家来说也是一种幸福的事。很多人还是挺喜欢这种生活。另外一方面,在一定的阶段,你会觉得感到还是要走出这个之外。 (城市)乏味这个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人心是变的,可能喜新厌旧。但是现在的社会产生强烈的乏味感,因为他意识到有更多选择。有些问题实际上,你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病,更多是现代把它制造出来的。 统计上来说,(选择大城市就意味着选择“一起孤独”的处境)是一个宿命,或者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一种状况。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为别人服务的。它处在一个叫“沉默大多数”的情况,他不可能获得他所喜欢的那种个性。但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有意思就在于,他获得这个出路,好像是电影,在这个阶段的剧本实际上大同小异,各个地方都是一样的。只是说这个起点和终点不一样。 来自:亚马逊 19. 北京有着全世界各种各样的城市形态,这就意味着城市生活水平更高了吗? 大致上来说, 70 后可能都有的这个记忆。因为小时候你刚生下来懂事的时候,可能不到 1980 年。那时候城市基本上是属于一个半农业社会的状态,大城市也是如此。北京是全世界最大的城中村,它虽然规模很大,但是它城市化的程度很低。城市是存在的,但是它实际上里边的很多社会关系也好,生产水平也好,商贸水平也好,其实是不高的。但是突然看城市的楼就往上长,城市的面积扩大到非常之大。所以这个事情是在全世界人类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atv,像英国的工业化、美国的城市化它没有以这种速度扩展。 这种东西其实是值得商榷的,而且我们的最大的遗憾就是你还没有搞明白之前,就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之前,所有的都干完了。从我的研究来看,我觉得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也许还不够。从整体上看不够,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住在农村。但是从感性的角度来看,其实也有东西已经过剩了。一方面很多地方很拥挤,一方面很多地方实际上是荒着的。这肯定不能算是有效率的城市街区。 因为他没有意识到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城市的面貌或者城市的类型会非常非常多。以中国传统来说,它都有很多,像安徽南部的山城。它实际上城市面积很小,村落也具有一部分城市的性质。你想想看是不是有这种可能性?城市不一定全是集中。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以集中为代表的城市。集中摊大饼。等于是城市病的两种类型集中在一起。 但是,我们是想另外一种城市,它以很强有力的小城镇,城镇不是说城市,这也是一种城市化的模式。但现在就变成中心城市了,像无锡这些城市,我们小时候都是小规模的,现在就变成很高大的了。其实我觉得都不是一个特别理想的一种模式,苏州为什么要搞这么大? 苏州,来自:维基百科 不光是纽约,还有西欧的一些大城市,把它作为一种样板来看待。(所以,)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意识到城市在感性的层面上面有多少可能性。你在什么样的城市生活?其实中国大家容易跟风,一定要是这种模式。我觉得看你会不会想象了?比如有的城市就是一条街,它也是个很好的城市。城市的数量多,面积小,成一个更密集的网络。像日本的很多小城镇,生活品质也很高。但我们现在等于两极分化,大城市就属于拥挤,房价都飙升,另外有些地方没人去。最后造成很多社会问题。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