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手机走下坡路的那个阶段,“供给侧改革”、“新经济”、“工匠精神”成为市场热词,实体经济回归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一大趋势。 商业嗅觉灵敏的雷军自然意识到瓶颈到来和大形势变化。2016年6月,雷军在SOHO中国“潘谈会”上,顺势将小米定义为“新国货”,并欲推动“新国货运动”。仅仅一个月后,伴随着小米电视2S的诞生,“新国货”彻底覆盖“为发烧而生”,成为小米新的品牌定位。 然而,长期以来的硬件短板和渠道单一,非一日可以弥补,更不是一句口号可以代替。 与会包装善营销的小米相对应,拥有线下渠道、可以与消费者直接沟通的手机厂商优势开始凸显,此时的小米却刚刚开始补齐线下渠道短板。截至2016年底,小米一共也才开通了54家小米之家,今年计划开店200家,未来三年计划开1000家。这与OPPO和vivo的覆盖率差距悬殊,甚至与华为、金立也有很大差距。 反思小米过去的错误,除了没有补齐“渠道单一”的短板,另一个是没有很好强化自己的优势。 做软件出身的雷军,曾任金山公司董事长,初期小米亦凭借强大的UI设计——MIUI系统,迅速积聚用户,通过一年的发展,MIUI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安卓第三方团队,一度以优秀的系统设计闻名。 然而,手机行业观察人士宿艺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MIUI)没有核心的软件、操作系统,只能在UI上进行优化,修修补补”,尽管一开始优势非常明显,“可是三四年之后,所有厂商都学会了对安卓的优化,它就没什么优势了。” 而小米的一众互联网手机追随者,大多也置硬件同质化于不顾,而在“UI优化”中乐此不疲。 系统层面真正的竞争核心是什么?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大中华区战略合作总经理葛颀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手机产业的竞争核心是生态”,换句话说,“一个销售额1000亿元的公司,背后生态圈的公司销售额可能到了1万亿元,当大家都在这个平台上挣钱,其实反映了你对产业的贡献,小伙伴越多,钱越多,影响力越强。” 苹果公司显然是这样的生态代表。今年1月12日,市场研究公司Asymco发布报告称,到今年年中,苹果iOS硬件产品营收将达到9800亿美元。除了硬件营收,iOS服务营收(包括内容)目前已超过1000亿美元。 撼动整条产业链,为行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点上,不只是小米,中国手机厂商也还有一段路要走。 回归研发和制造 小米也在尝试以MIUI为中心建立起“生态系统”,拉拢硬件厂商和团队,在手机之外涉足智能家居和智能穿戴产品,比如净化器、小米电视、路由器、小米手环等产品。 这样的努力已初见成效,2017年二季度的数据显示,小米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58.9%,达到2120万部,重新回到全球第五大智能手机厂商的位置。 除此之外,小米手机周边的生态链系统2016全年收入过150亿元,连接了超过5000万台智能设备。截至今年6月30日,小米生态链企业数量已经达到89家,有16家年销售额过亿元,4家成为估值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 基本的数据之外,小米还在尝试从硬件层面撬开生态入口。 今年2月底,小米公司正式发布旗下松果公司自主研发的系统级芯片“澎湃S1”,搭载该芯片的首款手机小米5C也同步亮相,小米由此成为全球继三星、苹果、华为之后第四家同时拥有终端及芯片研发制造能力的手机厂商。 不过,自研芯片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尽管耗资10亿元,但从小米公布的性能来看,制程技术仅仅达到26纳米标准的澎湃S1,与已达到10纳米级别的高通骁龙835、联发科Helio X30以及三星猎户座Exynos 9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即便是以硬件和技术见长的华为,从2004年开始研发手机芯片,中间经历了2009年第一颗K3和2012年K3V2的失败,等到2014年海思麒麟手机芯片开始跻身业界主流,前后也经历了十年之久。 要知道,在2016年全球研发投入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华为名列第九,约92亿美元,已超过苹果、思科等巨头。 即便如此,华为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去年8月20日,搭载麒麟Kirin芯片的华为、荣耀两个品牌的手机发货量累计才刚刚超过1亿部。 反观三星,早在2015年,三星的Exynos芯片就被应用在超过5亿部手机当中,占三星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15%。去年四季度,其电子芯片部门更成为三星当季利润的最大贡献者。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小米的过去,已足矣成为国产手机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尽管它的身上,还带有一些“草莽英雄”的色彩。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