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同样如此。然而,生产计划的更改导致很多原本需大量备置的物料突然不被需要,在供应商已根据早先采购员的电话沟通备好物料的情况下,即使没有书面合同,OPPO仍然接收这些口头承诺的订单。 同时,对于下游经销商功能机的库存,直播,OPPO主动让经销商大幅降价销售,并全程补差价,帮助经销商承担降价损失。 这次转型,对上游供应商回收物料,对下游渠道商承担损失,让OPPO付出了接近上亿元代价。坚持过半年后,随着OPPO智能手机全面上市并大获成功,才走过2012年那惊险的一段。 但好处是,花大代价铺垫和积累,不仅让经销商铁了心跟OPPO干,增强了OPPO对渠道的控制力,还抑制了互联网品牌经常出现的价格紊乱、窜货现象。 当纯粹倚靠互联网渠道的厂商进入瓶颈期,手机行业还未发生重大技术变革的过渡时期,OPPO和vivo的历史积累,为它们带来的高速增长便在情理之中。 查阅公开数据可知,即便在销量排名不那么靠前的几年,OPPO和vivo仍始终维持在最赚钱手机厂商前三名。 2013年~2014年,OPPO的市场份额在9和10名徘徊,vivo则一直在10名开外,但综合多家数据,OPPO 2013年全年净利润26亿元,排名第二,仅次于小米的30亿元,排名第三的vivo净利润也有20亿元;2014年,净利润排在第一的小米收获了65亿元,紧随其后是是华为终端的60亿元,OPPO、vivo各有30亿元。 可以说,OPPO和vivo没有大起大落,无论是它们的行事风格还是市场策略,始终没有脱离传统民族企业的成长逻辑:多年来这两家厂商只做了一件很简单的事,将中国市场的那些脉络和规则摸透,这个思路坚持了很多年,终于见到成效。 一招鲜不能吃遍天 不过,老套路能把这得之不易的王冠戴多久,并不好说。 从红海到血海,整个手机行业已然变成高风险行业,一点闪失就会为整个企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甚至来自对手的一款更具竞争力的产品,都会导致自家市场份额断崖式下降。 这也是为什么,跃居第一后,在谈及“友商”的一些失误时,OPPO副总裁吴强依然显得异常谦谨,“苹果7没有那么不堪,大家过于小看苹果的创新,我认为苹果依然非常强大”,“三星的这个问题(Galaxy Note7手机爆炸事件)确实比较麻烦。这种时候大家应思考怎么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而不是落井下石”。 一招鲜不能一直吃遍天,国产手机厂商不仅深谙这个道理,而且早有前车之鉴,比如小米。 作为国内互联网手机的探路者,它曾在外国品牌中快速突围,在中国手机真正走向品牌化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推手。 激进的开局的确为小米带来了甜头,2011年的8月16日,小米在北京发布了国内首款双核手机,零售价1999元,当同类配置的国外品牌售价还在3000元以上时,这个价格刷新了国人的观念,将智能机带入“中国的时代”。 彼时,互联网营销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小米凭借“饥饿营销”和“粉丝经济”,迅速树立了品牌地位。 而后,“互联网+”概念萌生,诸如乐视、360等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手机行业,国产手机迎来了大规模的换机潮,小米成了第一波互联网红利最大受益者。在小米初期突飞猛进的2013、2014年,它始终是利润最高的国产手机厂商。 这或许给创始人雷军带来了一些错觉,认为只要依靠“互联网”的轻资产模式就足以带来高利润,始终停留在“性价比”的层面而忽略了更踏实、稳健的布局。 2013年12月,在央视“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上,正“得势”的小米董事长雷军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立下“赌约”,称如果小米5年内营业额无法超过格力,自己输给董明珠一块钱。而董明珠自然不甘示弱,“要赌就赌10亿”。 然而,“10亿赌约”刚过一年多,一向扮演国产手机风向标角色的小米,在2015年中增长速度突然慢了下来。 2015年开始,在国内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的经验值正被迅速养成,而4G的第一代“尝试”者也开始了第二轮、第三轮换机。 此时,手机市场开始走向成熟市场转变,“体验需求”成了核心痛点,小米这类主打“性价比”的手机成为“廉价低质”的代名词,开始被广大用户所抛弃。 2016年一季度财报发布,小米的疲态开始显现:OPPO首次超过小米,位居国内市场第二;而在IDC公布的全球手机季度跟踪报告中,小米在当季度甚至滑出前五,被列入“其他”。 在今年1月13日的小米年会上,雷军反思道,“前几年小米冲得太快,创造了现代商业史上的成长奇迹,但也提前透支了一部分成长性。” 取长补短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