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机已成过去时,“OV华米”在全球市场靠什么摆脱“性价比”困局? 2017-08-12 15:56 来源:钛媒体 手机 /华为 /华米 原标题:低端机已成过去时,“OV华米”在全球市场靠什么摆脱“性价比”困局? 8月的印度尼西亚雅加尔街头,天气还有些热,印尼小伙塞拉马特拿出手机,给父亲打了个电话。塞拉马特一家五口人,父母和他使用的,都是来自中国的OPPO手机。 在欧洲,情况大抵相似,只不过品牌略有变化,除了苹果和三星,一些民众成了中国华为手机的忠实用户。 往南的非洲,在开罗、达累斯萨拉姆、开普敦,同样的“剧情”也在上演,当地人拿着中国品牌的手机,打电话、拍照、听音乐。 出海,出海。在深耕中国市场的同时,直播,这是中国一些手机厂商过去数年来一直在积极尝试的事情。甚至,对于其中几家厂商而言,已经可以用“阶段性成功”来定性过去的努力。 2016年全年,在全球智能型手机出货量仅有2.3%的微幅增长下,国产智能手机出货量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至4.65亿部,以一己之力担起了全球三分之一的产能。 另据今年7月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国手机出口额同比增长13.5%。 以华为、OPPO、vivo为代表的国产手机,atv,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进入世界前列。另一些国内籍籍无名的品牌,则在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成为当地的领导品牌。 在摩托罗拉、诺基亚、苹果、三星等国际品牌初入中国市场的那段时间里,中国国产手机这种全球化的进程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不过,如果只看到先驱们表面的光鲜就贸然出海,很难预料到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从家门口的全球到出海开辟全球市场,国产手机始终在艰难中前行,其中的滋味,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 家门口的全球化 中国拥有着占世界26%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和13亿多人口的全球最大消费群体,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又刚好在科技水平、生产能力等方面一度存在短板。竞争力和市场空间的不匹配,让中国市场总是很容易被海外巨头“盯上”,在拥有“走出去”的能力之前,被动地经历“全球化”。 手机行业最为典型,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模拟移动电话“大哥大”开始,以摩托罗拉为代表的美系品牌率先攻入中国市场,以绝对的优势垄断了中国的手机市场。其最具代表性的一款摩托罗拉8900X,在当时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而到了90年代,欧洲品牌爱立信GH337的强势进驻,则为中国大陆第一次带来了数字风。数字手机使用GSM网络,接收信号强、抢线顺捷,加上较大哥大轻薄得多的身材,瞬间抢占了市场。 2001年的模拟网转网,GSM数字网全面替代以往的模拟移动通信网络。不肯舍弃已有的地盘、抱死了模拟网络的摩托罗拉,没能及时调整市场战略,霸主地位迅速下滑。与此同时,诺基亚、爱立信等厂商后来居上。 就这样,中国手机市场上,先后经历了欧美争霸,索尼、松下等日系品牌进入后的欧美日三足鼎立,以三星为代表的韩系品牌崛起和日系的衰败退出。 在功能机时代,中国国产手机整体鲜有还手之力,虽有波导、TCL等少数几家厂商做出品牌,但随后“山寨”厂商的兴起,将刚刚形成规模的国产品牌逼向绝境,市场和利润依然被牢牢掌握在外国品牌手中。 直到2010年前后,中国智能手机的大潮才如一夜春雨后的笋头,开始强势抢占市场。 其中的转折点是互联网手机品牌小米的出现。2011年的8月16日,小米公司在北京发布了国内首款双核手机,零售价1999元,当同类配置的国外品牌售价还在3000元以上时,这个价格刷新了国人的观念,将智能机带入“中国的时代”。 这样一家凭借“互联网”的轻资产模式快速崛起、抢占市场的手机厂商,给了整个行业无限想象,于是,借势“互联网+”,一众小米的跟随者们借助互联网生根发芽,国内手机行业一片红火,甚至将魅族等很多过去的传统厂商变成了“发布会导向”型的公司。 和电视、PC等消费电子产品相似,国产手机的崛起依旧采用了相同的道路,以“低价”为突破口,从“性价比”这种适宜国内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的方式,抢占市场份额。 尽管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凭借廉价手机迅速抢占大量市场份额,但盈利水平很低。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