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的研发可以说是不计成本的,比如采用TI的工业级主控芯片,价格是其他芯片的几倍,所以最初Echo的售价也是接近成本价出售的。近期尽管Echo的销量大增,也突破了千万台,但也与亚马逊的大力推广、打折促销有关。随着销量的增长,会逐渐走向盈利。 整体对几款产品的BOM(物料成本)初步分析看,叮咚A1的物料成本应该在300多元,仅仅是全志R16的面板现在都要100多元,更何况一年前。大体考虑,叮咚音箱的主板和麦克风阵列板在150元左右,加上发音单元、外壳、代工,目前的物料成本应该在300以内。而天猫精灵3块面板应该在150元左右,总体物料成本200元左右。 但是,这只是产品的物料成本,如果加上研发投入、人力成本,各位看官可自行判断~ 此外,亚马逊Echo由富士康代工,谷歌Home由广达(台湾)代工,叮咚音箱和天猫精灵都由通利电子代工。 5、产品设计:两条路线 几家产品的设计都各有其出发点,其中亚马逊Echo的设计最经典,叮咚音箱的设计偏复杂和音质,天猫精灵和谷歌Home的设计更简洁小巧。 Echo的设计兼顾了音质、体积、机身结构等,并由富士康代工,工艺更加精致,Echo的机身也更像一件艺术品。其主控电路板集成度也很高,基板的材质也较好。 谷歌Home的设计则十分简洁。它仅使用了两路麦克风,只有两个通道,简化了很多东西,并且不需要Codec,麦克风阵列与主控直接相连,在硬件端没有太多计算,而是将计算都集中到了云端。其线性的麦克风阵列结构,对深度学习算法的使用,简洁的机身都具有开创性。 叮咚的设计结构就比较复杂,首先其采用全志R16 的芯片,并非专用芯片,在拾音部分较为复杂,这也与叮咚音箱较早推出有关,整个行业准备不足,方案不成熟。另外其4个全频发音单元+1个低频发音单元导致功率较大,其粗粗的排线就可以看出来。 相比另外几家柔性板的排线设计,叮咚音箱的排线不够美观。当然柔性板一方面价格较高,另一方面对工艺也有较高要求。而考虑到叮咚的功率,采用普通的排线,更加保险也更加便宜。 天猫精灵则是近期的新品,无疑其方案和硬件的成熟度都更高,MTK的芯片集成度也更高,从其电路板、机身、工艺等的简洁性都可以看出。天猫精灵则代表了行业的一个缩影,体现了行业开始走向成熟。 (四大音箱螺丝钉不完全拆解) 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各家的螺丝钉也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各家的工艺水平。某种程度上,音箱这种声学产品的螺丝钉越少,产品结构的一体成模工业设计就越高,工艺就越好。声学产品更加讲究密闭性,而螺丝会存在缝隙,降低这种密闭性。总的来说,天猫精灵和亚马逊Echo的螺丝钉数量更少,叮咚音箱的螺丝钉数量较多,且孔径的差异较大,工艺上略显不足。 三、四大智能音箱背后的技术演进史更有趣的是,我们从这四款音箱中看到了智能音箱的演进史:开创——跟进——差异创新——成熟。 亚马逊Echo、叮咚音箱A1、谷歌Home、天猫精灵X1这四款智能音箱分别于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诞生。 亚马逊Echo作为智能音箱的老大哥,开创了智能音箱的先河,亚马逊不计成本的投入,连续4年的产品打磨,将Echo的设计、智能、工艺、体验都成为业界经典。 紧随其后,一直想对标亚马逊的京东坐不住了,联合科大讯飞成立灵隆科技,于2015年8月推出了叮咚智能音箱。叮咚音箱在整体的设计思路上延续了Echo的技术路线,即采用多路环形麦克风阵列、发音单元等。 但同时叮咚音箱在麦克风阵列上也有一些独特突破,避开MEMS麦克风,避开麦克风阵列置于音箱顶部,而是采用ECM麦克风,并采用中空悬浮设计等。 但叮咚音箱臃肿的体态、主控芯片带来的复杂性、略显粗糙的工业设计等都反应了国内智能音箱行业的不成熟。叮咚音箱是国内早期的试水者,也有一些突破创新,对于带动行业、培养产业都起到重要作用,可以算是模仿创新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