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很多之前从来没有见过、其他平台上也没有的品牌和产品,有时我并不想买,但是因为特卖便宜,而且大家都(在微信群)说这个东西很好,每次都抢光,我就会想买。”在一片叫好声中,购买成了盲目的行为。 而且,小一逐渐适应了这套规则,她并不觉得在朋友圈发布的购买链接是广告。 “基于自身人品的口碑推荐,不强制推销,并且能够说出来哪里好。比如平台所有东西都跟厂家直接对接,所以能够保证正品,质量没有问题。” 对于云集,小一似乎完全信任。 仅用半年,j2直播,小一的“团队”扩张至100人,她也顺利成为主管。不仅如此,小一还成功地在自己团队内培育出新的主管,后者将独立运营、扩建社群,但仍纳入原来主管后续经理升迁的考核范畴。 “虽然培养的主管会分走我的团队,但要把事情做大,不能只顾短期利益。”小一说。 据说,现阶段云集给予主管的考核标准是团队季度销售额5万元,小一的团队能维持在10万元左右,销售并不是难事。 小一在意的,仍然是扩充团队,培育主管。 与店主5%--40%单品利润相比,主管所得利润低很多(从店主销售利润中抽取15%的服务费)。 更大的收益来自于培训费,即成功邀请新店主后所得奖励,目前为150元/人次。如果像小一这样的主管能够培育出8个新的主管,团队总人数达到1000人,便有机会成为经理,据说这一级别可享受云集的期权及供货权,这是她的野心。 我与小一面聊时,她团队里的一位主管十分在意措辞的准确性,一旦我用到“拉人”、“发展”这样的字眼,她会毫不留情地打断我:“邀请,我们不发展,也不拉人。拉人的说法是传销。邀请他们加入,我们不是想挣他们的钱。他们的利润跟我们没有关系,店主之间是平等的。” 我还知道一位做到了“经理”的云集店主——小零。据说她拥有4000多人的“团队”,每月销售额超过400万元,但在朋友之间依然要面对质疑——云集做的到底是不是传销? 这位资深培训师总是这样回答:“如果是传销,肯定是圈钱、拉人头,而且传销没有任何产品,需要不断投入。云集从我这里拿不走任何东西,没有投入和风险。”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云集微店”开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封闭的世界 云集不允许不同主管辖制的店主间私下交流,也不允许同一群组里的店主互加好友,一切信息传达严格按照由上而下的方式完成。 我曾一次性向群内的多位店主发送好友申请,均无功而返。且不到五分钟后,我的主管王大姐告诉我:“不要在群里加人,你刚刚被举报了。” “我想问问他们是怎么做的。”我说。 “你直接问我,我是你的邀请人。”王大姐告诉我。随即她发给我一张微信截图,上面显示许多群都标注“禁互加”,意为禁止相互加好友。 通常情况下,云集的各个微信群都是云集创始人肖尚略的传声筒,有关于肖的动向和信息群内总是能够“最先知晓”,类似于肖尚略去了哪个国家,跟哪个品牌谈合作的新闻,会在第一时间以照片或者文字的形式在群内流传,而主管级别以上的往往还会发布朋友圈,并号召群内店主响应。 但在7月17日这天,当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云集微店因疑似传销的模式被杭州市滨江工商局罚款近千万元时,我所在的的店主群内,此事毫无声息。店主们正积极参与每月16、17、18日的“石榴节”大促活动。云集创始人肖尚略则公开回应称,这张罚单是他们为探索社交电商发展交出的学费。 有关云集的负面消息,在店主群内难觅踪迹。我所在的几个群,从来没有人站出来怀疑,也没有人分享过相关的质疑新闻,群内永远是热火朝天地讨论挣钱之道、分享成功故事,以及宣扬云集价值。 成为云集店主的60天时间里,或许是我不够努力吧,我的交易只有寥寥数单。一单是强迫同事买的,她下单,我付钱;另一单是强迫朋友买的,四盒蓝莓56元,我赚得佣金2.8元。在这段时间,却频繁地遭受到来自朋友的嘲笑与嫌弃,我又怎敢去说服他们来做店主呢?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