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摸着石头过河,不如开始就做卓越的顶层设计。一开始就做好产品规划,可以避免许多高位截瘫情况的发生。 开门见山,直接分析一个较复杂的典型场景案例,地铁周边美食APP。 根据存在的场景,确定场景优先级,市场定位,需求分析,竞争壁垒,得出阶段产品定位,总结产品问题。 希望大家看后有所干货收获~ 一、场景分析方法 1.1 PSPS模型用于挖掘场景需求 分别对应着:角色、场景、痛点、解决方案。 小A(某用户画像)在某场景某一刻中,出现了某种痛点问题,痛苦程度很深,需要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因此产生了一个行为。这是挖掘需求用的,使用前提是对用户可能身处场景有很深的理解。 举例而言:O2O产品由于线上+线下,所以把握每一个线下真实场景非常重要,功能点一定要是某场景中的真需求。比如上门洗衣服务,可能就是伪需求。小A在家里有很多衣服需要洗,这的确痛苦程度很深,优先级很高。但此场景下小A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买洗衣粉自己可以随时看心情在家里洗(包括私人衣物)或家附近干洗店,且这些已有场景本来就很快方便又放心,是最佳解决方案。如果没有上门服务,我照样很开心。 对于需求是否存在,或者是否添加一个新功能,有一个方法就是假设没有这个功能,研究用户的痛苦程度,正是这种痛度,影响着你的解决方案是否有很强的替代性。如果微信没有了熟人关系和聊天,我想大家都会非常难受吧,社交通讯领域正是和熟人聊天,这存在着的痛苦程度很深的痛点的最佳解决方案,所以人们离不开这个领域。 1.2 分析用户场景中的已有行为 PSPS用于挖掘需求,那么还有一个就是研究场景中已有行为,即已经有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分析它和用户目标描述是否匹配。我个人把它称为“角色、场景、解决方案、目标”。试想上班族在地铁上的单手触碰功能看视频。 若从痛点挖掘需求:即一手扶着把手保持身体稳定,另一手控制声音大小,然而这对于坐在随时出意外的列车上的确很痛苦,于是挖掘出一个单手触碰调声音的解决方案。 若从已有解决方案的行为出发:上班族在地铁上,握着把手,使用单手触碰功能点,达到了仅需一只手便操控视频声音大小的目标。经分析,这种设计的场景符合用户在地铁看视频时的目标描述,故需求成立。接下来只需考虑此解决方案被竞品替代性和用户选择性的问题。 1.3 场景中用户内心状态 场景有客观和主观条件综合影响。我们要把用户心理状态描述出来,他们最终会变成产品中的行为。 外部场景:时间、地点、外部网络情况、终端设备情况等; 人物内部场景:人物内心状态、身体外部状态; 举个例子滴滴打车抢单场景: 外部存在固有场景:出租车司机的手机设备以安卓为主,且性能较低,网络情况也不稳定,且手机悬挂在车子内不会双手把持。甚至司机们还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需要教育。 人物场景:只能用1只手操作手机(身体状态),接单时心情急躁需要赶紧抢到(交互按钮突出),需要立即知道是否抢到(操作反馈),抢单成功后赶紧联系客人接活了(打电话)。 经过这样的场景描述,加入用户心理变化。某一个具体时刻,场景细节更加细节,每一个用户的高兴或者困扰,都是产品重点优化场景的方向。这些场景组合起来了用户体验地图。因为一个小小的场景细节,一个简单的用户心理,这些用户切身真实感触,都会是他们和竞品比较进行选择的资本。 1.4 场景到底有多重要 场景到底多重要,我想大家应该还不曾想到过这些。如果把用户使用手机这个行为当做一个大功能模块,那么我们来研究下这个模块的完整用户使用流程图。 即用户使用手机→有什么需求需要被互联网满足→选择什么领域满足→该领域哪些产品可以满足我的需求→通过竞品分析给用户的心智,得出最佳竞品选择→使用该产品。 以上路径大体分为6步,如果进行分类即为2大类: 1.4.1选择领域: 游戏、熟人关系、陌生交友、新闻、听歌、看视频、拍照等等任何领域均可以被互联网化,通过智能终端被用户使用。在用户使用手机的场景中,超级APP有多少?为什么会成为超级APP?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