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两个维度来看现存的知识付费平台:内容品类覆盖的广度(大众/精准人群)、内容形式的信息量大小(由左到右,分别为图文、音频、音频+图文、视频、视频+PPT)。 一、内容覆盖广度大+图文内容:图文为主的知识付费平台,以微信订阅号为首。目前微信系统内知识付费的形式主要为文章打赏,内容虽然可支持音频、视频嵌入,但根据企鹅智库报告用户对内容偏好仍然以图文为主。 由于微信系统里知识付费内容呈现的形式有限,许多自媒体采取多渠道策略,在不同知识付费平台输出内容进行变现。此外,也有小鹅通、千聊等围绕微信生态的知识付费类工具产品,辅助自媒体展现多样化的内容,零门槛实现内容变现。 二、内容覆盖广度大+音频内容:音频类综合知识付费平台,以喜马拉雅、蜻蜓FM为主。喜马拉雅、蜻蜓FM原本属于电台类移动互联网产品,让UGC、PGC都可以在平台上提供音频内容,但由于知识付费里“声音”不可或缺,因此也顺势切入知识付费战场。由于原本就是音频产品,用户对付费音频的转换成本几乎为零,对比知乎以文字为主的社区,提供知乎live的音频产品,转换成本较高。 三、内容覆盖广度中+内容形式多元:此类别为首的分别为问答社区起家的知乎和科技媒体起家的果壳,内容品类覆盖广度适中,但是付费内容形式多元,包括图文、音频直播、问答等。 知乎:知识付费尝试从16年初开始,包括对标分答的“值乎”,用户可以发布一条认为有“干货”的信息,其他用户必须付费才能看到,查看后可以再下方进行评论,觉得值(钱归信息发布者)或觉得坑(钱归知乎官方)。也包括音频直播的“知乎Live”,即答主与用户(听众)付费一对多的交流群形式。语音分享的内容会自动保存,让用户可以回顾复习。此外,在图文领域,知乎除了原本在传统出版电子书的布局,也有“一小时”“周刊”“知乎.盐”等知乎出品的形式,帮助优秀大V进行内容变现。 果壳:知识付费从15年推出O2O约见行家的“在行”开始尝试,用户通过约见行家获取自己需求的经验/知识后,进行评价,一旦行家积累足够多的优质评价后,也会降低其他用户的消费门槛,进一步提高转化率。然而,“在行”本身是O2O产品,交易门槛高、活跃性低,在16年中果壳推出问答产品-“分答”,并且以微信公众号形式运行,然后按照收听回答的次数收费,同时刺激“提问”方和“回答”方的积极性。 四、内容覆盖广度小+内容形式多元:即垂直人群的精品知识付费平台,以“得到”为首。从开始的知识新闻、音频书等形式尝试,逐渐在年订阅“付费专栏”取得突破。“得到”锁定科技商业领域为主的头部人士,共同创作内容,通过图文专栏与音频进行每周3-5次的分享。目前产品上免费+付费内容双管齐下,付费以音频书、专栏、精品课、直播间为主。 五、内容覆盖广度大+音频直播内容:以千聊为首的音频直播内容平台,也包括一块听听、荔枝微课等。音视频、语音+图文等多种内容呈现,纯直播实时交流,满足多场景互动需求。此外,目前音频直播围绕在微信,多数用户都是在H5里参与直播。 六、内容覆盖广度中+重度内容(视频+图文等):此类别离在线教育更近,以此为首的是“混沌研习社”,强调创业圈垂直人群,并且是透过互联网手段自组织的学习社群。内容形式多元,包括线上和线下课,且精品化具有体系,更像是“没有围墙的互联网创新大学”。 第一波吃螃蟹的玩家 知识付费第一波吃螃蟹的玩家我们从平台、头部自媒体(Content Provider,内容供给者)两端展开。 平台部分,知识付费的玩法如前所述,具体成效用几组数据感受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