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6 19:30来源:极客公园 原标题:小鱼在家宋晨枫:关于智能音箱的热潮,我们是不是都想错了? 作者: 顶楼TopView 毫无疑问,智能音箱是今年中国科技圈最热的「风口」之一。 风潮是由亚马逊在 2014 年发布的 Echo 带来的。到目前为止,Echo 销量已经逼近千万,这种迅猛势头最先燃起了 Google 和 Apple 的斗志,接下来,浪潮影响到中国,几乎在半年之内,包括百度、阿里巴巴、京东、小米在内的大公司,以及创业公司,甚至内容平台都公布了自己在智能音箱方面的计划。 Echo 的路径让人们意识到,语音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入口,而且这个关键场景可以发生在家庭环境中。但声势浩大的参与者能让这个「风口」被快速催熟么? 这也是小鱼在家创始人宋晨枫对这一轮智能音箱热潮感受复杂的原因之一:一方面,看似热闹的市场和突然涌来的关注,让 2014 年就成立的小鱼在家和它的产品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但另一方面,野心的繁荣并不等于市场的繁荣,无论是国内科技公司的生态,还是家庭环境下对人工智能消费品的需求场景,都和 Echo 等产品成功的土壤完全不同。 Echo 的中国路径该怎么走?作为这个市场的先行者,宋晨枫和小鱼在家已经摸索了两年多,甚至在百度 DuerOS 研发阶段就被选择为了深度合作伙伴。宋晨枫笃定,家庭场景内人工智能产品的需求是肯定存在的,但关于这一轮发生在智能音箱身上的热潮,或许人们都「想错了」。 关于 Echo 在中国的可能性,或许大家都想错了? 小鱼在家成立于 2014 年,那也是亚马逊将实验室产品 Echo 推出市场的时间。 当时被人们公认为最热的风口和概念的还是「机器人」。2015 年开始发布产品的小鱼在家为自己产品的定位是「家庭陪伴机器人」,瞄准家庭成员中老人和小孩的陪伴、记录以及助手这三个功能,但最终目标和如今大热的「智能音箱」一样,小鱼在家希望通过终端成为人们的家庭智能助手。 但到了 2016 年,最热的风口和概念变成了智能音箱。Echo 成为了最值得对标的产品榜样。对于大公司来说,打造一个带有生态系统和智能语音助手作为支撑的智能音箱并非难事。于是从 2016 年开始,类似的产品已经陆续在市面上出现。 (Echo的成功,似乎在中国并不能被复制) 现在我们都知道,Echo 在市场上目前取得的成功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相结合的结果。2014 年推出死,亚马逊将这款产品最先试着推向会员用户,目的是希望消费者可以通过语音方式尝试在亚马逊网站上购物。但根据亚马逊透露的数据,目前 Echo 上最受人们欢迎的功能并非购物,而是播放音乐和控制灯光,分别有 34% 和 30% 的用户尝试过这两项功能。至于使用场景,超过 50% 的用户在厨房中使用 Echo。 这也成为了国内大多数产品进行产品设计时沿用的思路。包括阿里巴巴、京东、喜马拉雅等公司推出的智能音箱都强调了其背后内容生态的丰富和强势。阿里巴巴推出的天猫精灵甚至搭载了声纹识别功能,方便不同家庭成员通过天猫精灵进行语音购物——这和 Echo 推出市场时的路径如出一辙。 但这样的思路,真的能造就中国式的 Echo 并复制这场人工智能落地战的成功么? 虽然和几年前相比,开奖,这些公司想要塞进人们家庭的产品变了,但是这波「风口」背后的逻辑没有变:有了搜集数据和流量的终端,未来就能带来更大的可能性。同时,核心的问题也没有变:如何说服人们在家庭环境中添置一台机器,并且乐于使用它?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这还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决策。 「关键的是选择什么样的场景和服务什么样的人群切入。」这是宋晨枫的认知。所以在一开始,小鱼在家就把服务老人和小孩这个细分的人群需求作为目标。 最开始,宋晨枫也并非没有考虑过「智能音箱」这个品类,甚至带领团队进行了专门的调研,但小鱼在家最终放弃了这个方向。按照宋晨枫的理解,「智能音箱」,特别是想以「音乐」、「内容」作为 切入点的智能音箱产品本质上是要打造一款优质的音箱产品,为用户提供优质的音乐服务。而这个品类已经牢牢被 Bose、JBL 等品牌占领,更何况,音箱并不是中国家庭生活中的必备品。数据表明,我国每年高品质品牌的家庭音箱销量不足 20 万台。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