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SDi传播策略」的第3篇,本系列关注“传播策略设计”。在上篇文章里,我们向大家介绍了进行传播策略设计的SLTC法则,以及第一步——“势”;接下来向大家介绍该法则的第二步——“律”。 本文想讲述SLTC法则的第二步“律”。 营销人在制定传播策略前,应该先了解品牌面临的3种“势”(内部情势、外部形势与总体趋势)。 接下来,就能马上进行策略设计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 对资深营销人来说,他们甚至还会压缩第一步——一边了解品牌情况,一边着手策略设计(就像专业运动员可以一边吃东西一边和你比赛一样);但正如电影《寒战》里的台词——“没学会走先学跑从来都不是问题,不过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天才。”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认为在策略设计前,营销人对构建认知的“律”多做一些思考还是很有必要的。 SLTC法则中的“律”,指的是构建认知的基础规律、定律以及原则。好的策略有赖于对这些定律的熟知。正如南澳大学营销学教授拜伦·夏普所说的: “营销和建筑类似,都是讲究创意的手艺活。全球顶级的建筑作品例如泰姬陵和悉尼大剧院,无一不源于建筑师们的非凡创意。但是,没有一个建筑师会只顾创意,而罔顾重力等物理定律。所有的创意,都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得以发挥和实现的。” 那么具体而言,营销人在策略设计中应该深入把握哪些“律”呢?以下是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5律”: No.1 感知定律 「发现营销」是一种“价值感知论”。一切问题,都从对价值的“感知”角度去推导。 在营销中,“感知”与“认知”不同:“认知”是指用户对品牌有了一种明确的意识,是我们要努力达到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我们经常说传播就是要去“构建认知”;而“感知”则恰好说明了构建认知的路径,是让用户由“感”而“知”;感是因,知是果;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五感(视听嗅味触),来接收品牌讯息并形成认知的,因此“无感”就注定“无知”。 但如果我们再想深一层,为什么人们会对一些信息敏感,而一些无感?在最底层,其实还有一个“心”在主宰;是用户的心智规律,决定了用户感知信息的方式、范围与强度;因此,传播策略必须符合用户的心智规律与认知机制,符合用户深刻而隐秘的心理需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感知定律。 消费者如何感知事物的心智规律以及心理需求,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不断进化形成的机制。在我们可以回顾到的历史中,人类的“心性”就一直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常量”,而更为关键的是——心性不会突变! 上图是我们经过梳理,为大家绘制的一张“心智地图”,记录了策略制定者需要非常在意的一系列要点,例如: 心智喜欢熟悉,拒绝陌生;消费时,人们倾向于选择“听说过”的品牌,而这种听说,很可能只是他们看过广告而已。 心智追求“自我感觉良好”;心智将一切可以抓住的产品、品牌统统视为表达“自我”,帮助“自我”建立优势的工具;了解到这一点,传播就要思考给心智的这种基础欲望“行方便”;例如MINI的传播——“究竟是谁买了MINI CIUBMAN”就是一个典型。 心智空间有限,主动过滤信息。品牌如何不被过滤?重复是一个基本方法。比如,万宝路在60年时间里持续重复着“牛仔”,成功构建了清晰的品牌认知。 虽然喜欢熟悉,但心智又抵触一成不变。这也是策略制定者不得不考虑的广告抗性问题:牛仔要不断更换场景——篝火边、树林里、大河旁;Google会根据节日主题经常变换Logo。 心智非常顽固,认知先入为主。基于这一点,不要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用户“觉得”不好的产品上;在传播中不要试图证明自己比竞品更好,而要突出不同;在任何的传播策略设计前,都应该先去关注用户对品牌的既有认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