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看过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你或许想知道他的想法 2017-07-11 19:11来源:好奇心日报 原标题:如何让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看过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你或许想知道他的想法 让人印象深刻的建筑物并不非得是侵犯性的。 “当时现场还在施工,我走进大堂,穿行在建筑之中……当走到建筑中庭,空间突然变得非常开阔,阳光透过细胞墙照进来,那个瞬间真的让我很震惊。” 时隔两年,回顾自己主持设计的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时,美国建筑设计事务所 Perkins+Will 的全球设计总监 Ralph Johnson 表示最满意的是建筑中庭的设计。那面被称为“细胞墙”的曲面墙体,像是由无数生命体的细胞结构组成,从天花板一路贯穿到建筑底部。整束的阳光通过一个个玻璃块透进室内,被打散成一块块光斑,直播,印在地板、墙面和恐龙的骨架上。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界线由此模糊了。 Ralph 将这种设计称作是一种“隐喻”。这种文学修辞还被运用在了别处:博物馆东立面用绿色植物铺成了一道“生命之墙”,代表森林;北立面粗粝的岩石墙体,则与“活动的地壳板块和被河水侵蚀、冲刷而成的峡谷岩壁”呼应;而整座呈螺形的博物馆,因顶部布满绿植而被称为”绿螺“,象征的是鹦鹉螺的螺旋结构。 所有的“隐喻”,都与自然相关。 “整座建筑背后的想法就是,人们如何能从这座建筑的环境中了解自然。”在接受《好奇心日报》采访时,Ralph 解释道,“实现这一点的方法是,构筑一座人造的建筑,但是使它同时又属于自然。” 螺旋结构是最先构想而出的。在 Ralph 看来,螺的结构是“自然界中能找到的最理想和最自然的几何形态之一”。以这种结构为框架,Ralph 加入了绿色的屋顶。从空中俯瞰,静安雕塑公园的绿草地与建筑相接,一路延伸至顶部的露天平台,“人造的建筑”就这样自然地融入了公园的绿地之中,“像是从中生长出来一样”。 随之发生改变的是室内展品的排列以及人们观展的路线。起点被设置在地面二层,从宇宙的起源开始,线性的叙述顺着螺旋结构一路往下,在地下二层画上句点。这种形式,在 Johnson 看来“与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很像”。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摄影/David Heald) 不过与古根海姆美术馆不同的是,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有大约一半的空间被置于地下。为解决室内采光的问题,Johnson 和他的团队构想出了“细胞墙”以及下沉式的“山水花园”。“就是从一个想法发展出另一个想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同时考虑当地的文化背景。”Ralph 在采访中说。 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摄影/Steinkamp photography) 对比上海逐渐拔高的天际线,这座占地约 44517 平方米、楼高只有 18 米的建筑,显得有些另类。 Ralph 将其称为“水平大厦”(horizontal skyscraper),与在垂直方向上生长的摩天大楼相比,这种建筑往往不那么夺人眼球。而对比大多数只需自顾自精彩的垂直高楼,设计匍匐在地的建筑,难点在于如何使其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 Ralph 遵循的原则是使建筑不唐突、不打断周围环境的延续性,这也被他用到了其它项目的设计中。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