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人民法院报》头版头条报道了由上海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的业务骨干以及科大讯飞的高精尖技术人员联合研发的“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直播,又名“206系统”的前世今生,并对法院未来的人工智能图景进行了展望。该系统结合了专家经验、模型算法和海量数据,运用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技术,旨在为法官、检察官、侦查人员配备一名“智能办案助手”。 人民法院报头版头条报道 ——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154天研发实录 206,一个独特的研发系统;人工智能,一个数据时代的新命题。 上海肇嘉浜路308号,一场如火如荼的研发已经悄然进行了整整154天。64位来自上海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的业务骨干,215位科大讯飞公司的高精尖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埋头研发,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一个未来法院人工智能系统的横空出世——“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又名“206”。 司改目标+智能革命 2017年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来到上海高院调研,也就在这一天,中政委明确要求,由上海高院研发一套“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软件”,该软件后被定名为“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依法纠正了34件重大冤假错案,这些冤假错案之所以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事实不清、证据没有做到确实充分。”上海高院党组书记、院长崔亚东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研发这套系统,一是要解决刑事案件办案中存在的证据标准适用不统一、办案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二是系统具有校验、把关、监督功能,可以及时发现证据中的瑕疵与矛盾,及时提示办案人补正或作出说明,确保提请逮捕、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符合法律规定的标准,提升办案质量和效率,实现防止冤假错案,减少司法任意性,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目标。” 那为什么叫“206工程”呢?崔亚东笑着说:“因为交办日期是2月6日,所以简称为‘206’!”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网络、人工智能,这些耳熟能详的现代科技如何与司法体制改革融合?如何把统一适用的证据标准嵌入数据化程序?上海,面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2月中旬,atv,上海高院成立了以崔亚东为组长的“206工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办公室下设业务组、技术组、综合组和专家咨询组。同时,经上海市委政法委同意,“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软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上海市委政法委、市高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政法部门各派出一名负责同志,专门负责政法部门之间的日常联络和沟通协调。 紧接着,上海确定了33家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作为试点单位,8个区级司法局和上海市律协作为调研单位,同步推进专题调研、数据整理与制定证据标准工作。上海高院先后组织了专题调研34批,收集意见、建议78条,需求132条,收集公检法系统案件电子卷宗、裁判文书、庭审笔录、审理报告、退查退捕说明等资料16.55万份。 专家经验+模型算法+海量数据 “人工智能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专家经验、模型算法和海量数据。”科大讯飞法院产品线产品部经理金泽蒙所带领的软件研发技术组,常常在上海高院“206工程研发基地”开会讨论到凌晨。据介绍,科大讯飞为“206”配备了215名技术人员,其中,在上海高院现场办公79人,在公司本部后台提供技术支撑136人。 如何让机器来学习人类的法律思维呢? “我们预定了机器学习的规则,从统一证据标准、制定证据规则、构建证据模型三方面入手。”上海高院副院长、全国审判业务专家、206工程业务组负责人黄祥青介绍。 黄祥青所说的“证据标准”,是指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按照构建完整证据链条的要求所必须收集的证据。它与法律所要求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说明应当收集哪些证据,后者侧重于表述所收集证据的证明程度。对于206研发团队来说,建立统一的刑事案件证据标准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和开发系统的关键。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很认同这样的做法:“206系统是第一次将法定的统一证据标准嵌入到公检法三机关的数据化刑事办案系统中去,并且连通了公检法三机关的办案平台,这将极大地促进公检法三机关办案人员执行统一的证据标准,同时倒逼侦查、审查起诉、审判各个诉讼环节,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办理刑事案件。”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