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冠以地名的小吃不下百种。几乎各地都有引以为豪的饮食特色,但大多只是当地人的情怀加成,出了本市本省就无人问津了。而兰州拉面和沙县小吃是例外。不过在兰州当地,压根不存在”拉面“,只有”牛肉面“。全国各地的兰州拉面经营者,也鲜有兰州人。 但真正的沙县小吃,确实多数是沙县人在开。在某地图上搜索沙县小吃,会出现密密麻麻的标记,蔚为壮观。据统计,全国有五万多家打着沙县小吃名号的食肆。 1 沙县人的救命稻草 沙县人,是怎么让一种地方小吃占领全中国的呢? 这一切,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起。 八十年代的尾巴到来之前,沙县人未曾想过会有与全国人民分享美食的一天。 彼时,沙县正轰轰烈烈地开展旧城改造运动。老居被拆,新居待建。但建房所需的钱不是小数,普通家庭难以承担。一筹莫展之际,建国后于历次政治运动中消失多年的标会再度复兴。 标会,是古时闽语地区一种常见的民间集资方式,在今天的台湾还能见到踪影。参与者不仅可以享受低息乃至无息贷款,还能在标会结束后,获得丰厚收益。标会,堪称传统融资、市井基金。 台湾人制作的参加标会众生相 / Net 成立之初,标会卓有成效。不少沙县人在标会的资助下,修起了宽敞明亮的新家。眼见有利可图,不需举债建房的人纷纷举债入会,赚取利息。巨大的现金流无异一针激素,刺激标会野蛮生长。很快,标会在沙县遍地开花,特别是城关和夏茂这两个地方,几乎所有成年人都是标会成员。据统计,约60%的沙县人参加标会,个别地方达到了80%以上。 人们在标会热潮中迷失,向着更大规模的集资狂飙突进。但是萝卜快了不洗泥,会头既不核查会员身份,也不过问筹款目的。入会门槛越来越低。赌徒们见有机可乘,便混入标会,众筹赌金。这为标会的崩盘埋下隐患。 1992年,夏茂的八大会头卷款潜逃。一夜之间,无数准备暴富的人和他们的幻想都破了产,时刻都有债主上门,惶惶不可终日。为了躲债,很多人选择远走他乡。 留在故土的人,日子也不好过,不少人见柑橘、梨子销路畅通,遂开辟荒山,承包果园。然而,种植作物高度同质,注定恶性竞争不可避免。收益每况愈下。万般无奈,走出沙县,寻求生机和出路。 卖沙县小吃简直是为跑路老哥量身定制的行当。 早年间,沙县还叫沙阳,其小吃美名早已传遍四邻八乡。沙县的男女老少,都会做几样特色吃食。制作小吃的手艺代代承袭,不管是投机失败的标会成员,还是等不来丰收的果农,都有这一技傍身。初到外地,举目无亲、一贫如洗的他们最先想到的谋生方法,就是开沙县小吃店。 选择沙县小吃创业的理由很简单,启动资金低,所需器具不多。如今旗下拥有两百多家沙县小吃的邓世奇,在回忆初创之艰难时说,“有了木槌(做扁肉)、鸳鸯锅(做面),撑个棚子,就能开店了”。 邓世奇的第一家店——不如说是摊点——位于厦门街头,没有高高悬起的招牌,仅有一块斑驳的小黑板,上书歪歪扭扭的四个大字:“沙县小吃”。 沙县小吃能在短短几年内开疆拓土,不仅要靠个人的艰苦奋斗,还有赖历史的进程。彼时餐饮市场的空白,恰是沙县小吃的利好。 1994年,全国有近12亿人,餐饮企业却只有47578家。粗略算来,每家饭馆要为25000多人提供餐饮服务。在沙县人躲债跑路的年代,想见街上没有多少馆子。餐饮业是一个极具开发前景的产业。 而此时,中国人的政治热情早已冷却,转而投入经商发财的历史洪流中去。一时间,辞职下海成为风尚。 迁徙者成为沙县小吃的主力消费人群。下南方掘金的人一心扑在工作之上,根本没有闲暇享受美食。而沙县小吃从来都没有定位为高端餐饮,而是将自己视作服务百姓的快餐提供者。二者一拍即合,相互供养。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