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是汽车消费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除了传统车商外,有越来越多的新兴车商也加入了战局。而在其中,表现最为优异的,当属特斯拉。 今年 4 月,特斯拉超越通用汽车成为美国市值最高的车企。但,如果我们仔细去看这些车商的成绩,特斯拉所取得的成就就显得与其市值不太匹配: 去年一年,是福特史上销量第二高的一年:福特在全球销售了五百五十多万辆汽车、盈利 46 亿美元;同年,通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销售了九百八十多万辆车、盈利94 亿美元。而特斯拉只销售了仅仅七万六千(没错,没有万)辆车、亏损近 10 亿美元。尽管华尔街已经下调了对特斯拉股价的预期,可这仍然抵挡不了硅谷对特斯拉的热衷。 为什么?因为硅谷喜欢以小吃大的戏码,推崇所谓的“搅局者”理论。 到底什么是“搅局者”? 每个人都同情弱者。而在某些商业领域,有一个神奇的词语叫做“搅局者”。 爱范儿(微信号:ifanr)已经报道过许多领域的搅局者:平板领域的 Kindle Fire、电视机领域的小米电视、手机领域的 YotaPhone 2、企业即时通讯领域的钉钉…… 尽管现在的“搅局者”被按在了任何一个有潜力的新兴公司或产品的头上,但在理论上,这只能被用于一种场景:一个公司被“搅局”是因为它忽视了顾客的需求,或者说是有新的技术可能会让它现在拥有的技术被彻底淘汰,从而被市场抛弃。 最为鲜明的例子是柯达。柯达就是因为忽视了电子成像技术而逐渐落伍。在当时,柯达的客户群瞧不上成像质量低的数码成像技术。但这个技术很快就进步到柯达难以企及的地步。而随着大量廉价数码相机的上市,柯达引以为傲的胶片业务一落千丈,从此一蹶不振。 (1995 到 2010 年模拟相机与数码相机销量比较,图源: Rctom ) 理论上的“搅局理论”就是这样:小公司从大公司看不上的低端市场起步,但随着技术革新,抢走了本属于大公司的市场。 但有时候,搅局者也会从高端市场开始。就像苹果那样,通过推出高端手机 iPhone ,自上而下,彻底改写了智能手机的历史。 “搅局者”真有那么神吗? 虽然就现在,你可以轻易地说是“搅局者”摧毁了柯达,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转型对企业来说真的有必要吗? 就拿柯达来说,让一个专注生产氧化银胶片的公司,转型做并不受多少人关注的消费电子品,这在数码成像技术并不普及、成像质量低下的当时,显然是天方夜谭。 (第一款柯达数码相机,图片来自:The Lyncean Group of San Diego) 更别提现在的公司应对“搅局者”有很多成本很低的办法。比如说,在现在很火的生物技术领域,大部分初创公司的结局都是把技术授权给大的制药公司或者被制药公司收购。 最近的大企业应对“搅局者”的例子当属全食 (Whole Foods Market) 了吧。全食通过主打绿色健康、环保理念,率先满足了中产阶级对有机食品的需求,从而得以在竞争激烈的天然、有机食品零售业中站稳脚跟。而当亚马逊这一电商巨头想要涉足这块领域的时候,它所采用的,亦是最为简单的办法——收购。 同时,被冠上“搅局者”标签的企业本身也会存在诸多问题。因为“搅局者”所依赖的是对新技术的敏锐程度,因此,他们很有可能对新技术反应过度——很多时候,有些技术并不会影响到他们、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技术实力去应用、甚至说这个新市场本身就是无利可图的。 都说特斯拉是“搅局者”,它到底在哪“搅局”了? 既然“搅局者”有诸多问题,那么如果特斯拉想要通过“搅局者”成为下一个类似通用那样的车厂,那么首先需要回答三个问题:1. 特斯拉凭什么淘汰现有的竞争对手?2. 特斯拉有哪些令其他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杀手锏?3. 特斯拉凭什么来保证他们的项目是有巨利可图的? 换句话说,想要靠“搅局者”彻底颠覆一个行业,那首先得要有颠覆的点才行。 就目前来说,特斯拉有 4 个颠覆点。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1. 电动汽车 如果说汽车市场有什么规律可循的话,那么只有这一条是经久不衰的:卖的最好的永远是那些让中产阶级买的起的车。而2016 年轿车销量排行榜也应证了这一点:卖得最好的是大众朗逸,一款让大部分家庭都有能力负担的车。 (2016 年销量最好的新车也符合这一规律,图源:凤凰新闻)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