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他在朋友圈上发了一个小茶壶造型的音响,很可爱,是设计圈的一个朋友设计的。我留言:茶壶一般用来“泡茶”,但这个音箱可以用来听音乐,所以此茶壶兼具“泡妞”功能。 邵爷回复:看破不能说破嘛。 第二天早上,我收到了一条邵爷的微信,他说:我送你那个茶壶音箱,一个月以后你会收到。做个留念吧。 我感动不已。 后来,邵爷还把在头脑咖啡讲座的PPT,交给我公开给大家,他说希望每个人都能收到裨益。邵爷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创意人。 这个能“泡妞”的茶壶,是邵爷给Rachel的留念。 我并不喜欢看名人传记, 那些传记把伟人们的闪光点放大, 却忽略了真正的平凡生活,那不是正常的人生。 我生活在一个相对优渥的知识分子家庭。外公是南京长江大桥的总设计师之一,父母亲都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从智威汤逊到奥美,再到做头脑咖啡,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其实只有我知道自己内心一些私密的黑洞。 我相信不少人,尤其是看起来聪明厉害的女生,多多少少都有跟我相似的经历。 我的人生一直在跟自己较劲,一直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坦白讲,这四十年以来,我都特别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 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希望更多人认可,这是Rachel焦虑的来源。 哪怕所有人都说:天妈你这节课讲得很好;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我其实是很焦虑的。 如果我们说人的一生总时长是80年,那么其中喜悦的时间大概累计10年,另外70年我们是在“非喜悦”的状态里度过。这70年的时间里,也许有人会平常的状态多一些,有些人是“丧丧的"状态多一些。 我就是“丧丧的”状态更多一些的那种人。我的时间——70年里面估计有30年是“比较丧”的,或者说,在焦虑的状态中度过。 有时候我半夜一两点都在看书、学英语,或者做一些事情让自己释放,但是没有用。 直到今年3月。 我参加了一次德国家排心理课程,我想探索自己为什么一直想要更多人的认同,直播,为什么一直想要更多的人可以看到我。 我顺着心理引导师的指引,去回顾自己的人生。 我突然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我,很多很多年前的我,一个坐在黑暗台阶上面的小女孩,在等着一束光照到自己的身上。 我突然明白,原来我的内心就是一个孤单的小女孩。所以当我要一个特别大的东西的时候,自己是如此无能为力。 Rachel在“需要被照亮”和“照亮别人”之间,一度迷失了自己。 7 岁以前,我不在自己亲生父母家长大,这样长大的孩子,会一直很渴望别人的爱和关注。 我突然明白了我“丧”的来源是什么,其实我内心中的那个小女孩撑不起那么高的追求。她那么弱小,她需要光照见她,但同时她又希望自己是一束光照见别人。 我尝试去接近那个在黑暗中的小女孩,那个弱小的小女孩,试图去靠近她,靠近曾经的自己。尝试跟她说,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只要在自己理想的路上就可以了,不必要求自己那么高分。 无力的时候,可以先把这件事放一放,也许我今天做不到,那就算了;明天我们再来看看时机是否成熟。 Rachel喜欢宝蓝色,“感觉很沉静,又很坚强”。 后来,我的焦虑开始慢慢减少。虽然,我现在还不能完全做到放掉焦虑,但我相信,光,正在一点点,慢慢照到我身上。 心理学当中有一个认知模型,我们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一个十字架。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