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兴造车公司起步初期,包装的首要对象是创始人。就好像坊间流传的说法一样,特斯拉现在的高市值,有一半是因为创始人马斯克,这不无道理。创始人对于新兴造车公司来说,最有可能成为大IP,为企业争取关注、争取好感、争取资本。 目前,李斌、李想被突出的属性是既懂互联网、懂用户,又懂汽车产品,同时又是成功的创业者;毕福康和戴雷则依托英菲尼迪和宝马团队背书,毕福康是唯一拥有将宝马i8这样高端电动车产品整体落地经验的创始人;陆群主打工程师文化,从自身背景以及汽车传统工业对工匠精神的敬畏切入;沈晖突出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沈海寅主打互联网基因、用户理解力;夏珩被称为南派造车的典范;多氟多造车操盘手李凌云,则是圈内唯一一位女性造车者,擅长资本运作。 此外,包括上文提到的“公司进度阐述”和“用概念车过渡”,也均在一定层面上起到包装的作用。并且不可否认,由于现阶段大多数新兴造车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临一定的资金问题,因此包装的核心目的还是在于to B,并且很大程度上to VC。 第三、寻找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 目前对新兴造车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各地政府。虽然车辆研发等投入各地政府无法支持,但工厂的建设与相关政策,各地政府目前支持力度均不小。从现有情况来看,包括前途苏州工厂、 FMC南京工厂、威马温州工厂、奇点铜陵工厂、博郡南京工厂等等,政府都承诺负担一定比例的总投资。以FMC为例,由于南京政府的支持力度相当大,一方面在工厂建设方面,一方面在帮助融资方面,目前FMC已决定将总部由深圳搬往南京。 2016年12月28,毕福康(左)和戴雷(右)第一次以新身份接受车云采访 关于资金,除了大多数新兴造车公司面临着的拿钱难问题外,蔚来作为典型的资本集聚公司,其资金的使用效率,包括纸面上的投入产出比,也在业内引起过比较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以蔚来ES8车型为例,虽然研发成本并未公布,但从行业高端车型普遍8-10亿美金的研发投入看,蔚来ES8的研发投入只多不少,毕竟蔚来目前2000人左右的研发团队,工资水平已经超过了上汽,后者研发团队人数超过5000。 如果按照整车80亿人民币研发费用计算,假设蔚来ES8年销量1万辆,生命周期5年,也就是5万辆总销量,那么每台车的均摊研发成本达到16万元,这还不算其他包括工厂、供应件、销售、营销在内的成本。所以如果真按照既定的30-40万元售价销售,ES8的成本压力可想而知。值得注意的是,前期将ES8的销量预期设置在每年1万辆并不偏低,毕竟作为新品牌,蔚来还需要时间沉淀,需要市场逐渐认知。此前,腾势作为新品牌,2015和2016年销量均不足3000台,而特斯拉Model S作为一款颠覆性极强的全球车型,在2013年,也就是其问世后的首个完整销售年中,全球范围总销量也仅仅2万台出头,后续渐进式增长。 蔚来ES8车型 当然,不仅仅是蔚来,就算新兴造车公司的产品顺利并高品质的完成落地,一个问题也摆在眼前,即如何保证销量,实现盈亏平衡。包括FMC COO戴雷和威马副总裁陆斌在内的多位新兴造车从业者,均在谈到盈亏平衡这一话题时,给出了“需实现年销10万辆”的数字。业内人都知道,这个难度有多高。 四条探索路径 可以肯定的是,传统车企依靠面向消费者卖车实现企业盈利的路径,对于现阶段的新兴造车公司来说,难以走通。因此,新兴造车公司必须开始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探索新的运营模式和发展路径。目前,以下四种最有代表性。 第一、做公司估值; 蔚来是典型。从做高公司估值的角度考虑,蔚来现阶段的一些做法就更容易理解了,包括上文提到的花钱抢时间,花钱砸技术,花钱做品牌,这些投入虽然可能在短期内会带来量产产品的均摊成本极高,但依靠产品本身的落地速度和品质、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品牌的用户认知度、企业的关联网等等,蔚来有机会在资本市场进一步获得认可,从而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持续发展,这对蔚来和投资人来说是双赢,前者短期没有挣钱压力,后者也能在前者身上挣到钱。而一旦等到了时间窗口,随着产品的销量上升,一切问题会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