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可能是:没什么变化。 报纸就是这样一种产品。现代报纸起源自19世纪的英国,自此之后这种产品的形态鲜有变化。时至今日,世界上大多数报纸仍然沿袭着相当传统的工业标准,比方说,它们要么是高597mm,宽375mm的“大报”,要么是面积小一半的“小报”。 在过去,改变并不容易。2002年时,有一份中国的“大报”把版面的宽度缩短为340mm。原因是他们发现,人阅读时的最佳视角是60度,最佳距离是30cm左右,因此,展开后的报纸的幅宽最好在680mm左右。 为了这一点“用户体验”上的提升,这家报社花了很大的代价:他们定制了特别的新闻纸,改造了数十家印厂的工艺,j2直播,并且要求所有广告客户为他们提供特别尺寸的广告。 17世纪出现的《Relation》被认为是现代报纸的原型,即使是它看起来也和现在的报纸差不多 但技术并不是阻碍传统媒体发生产品演进的唯一因素。 如果你和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交谈,你会发现他们从不会谈论关于一份报纸的尺寸、设计和阅读体验这样的话题。实际上,这个群体所擅长和关心的,完全是“内容”,而不是承载这种内容的“产品”。 糟糕的是——不仅是在中国——传统媒体的管理者几乎没有例外的出身编辑群体。 这就是阻碍传统媒体发生产品演进的、文化上的原因。 2 编辑们并不是反对产品的创新,他们只是真的对此漠不关心而已。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追随版面上那些显赫的名字加入到这个行业中,吸引他们的是“新闻理想”,是创作文字的热情,而不是“报纸的最佳宽度是多少”这样的问题。 整个行业被掌握在谙熟某项具体业务,却对产品、商业和市场一知半解的群体手中——除了传统媒体,很难再举出第二个例子。 前不久,在一位“老编辑”在文章里写过这么一件事:他和他的同事们为了一份重要的特刊忙碌到深夜,当工作结束、喝酒庆祝时,才有人突然想到:头版有一个半版广告被他们给忘了,没有插入到版面中去。 “……我们甚至狂妄地说了一句:“这么好看的东西,为什么还要上广告,就当我们自己掏钱印报纸给读者吧”。” 换句话说:编辑为王 “老编辑”们对“内容”的热情是绝对真诚的,但他们对“内容”之外的其他东西的漠视,也是相当彻底的。 在传统媒体里,“内容”文化和“产品”文化之间甚至谈不上孰强孰弱,因为后者基本上就不存在。 但是,一个行业欠了债,几十年也好,几百年也好,总会有还的时候。 一种产品不创新,其他产品就会颠覆它;一个行业不改变,其他行业就会颠覆它——这样的事,今日我们所见,难道还少吗? 3 先是“社交媒体”大行其道,接着是“机器算法”所向披靡。媒体行业几百年来变化甚微的产品形态,一夜间天翻地覆。 各式新媒体的产品实验让人目不暇接,“信息流”方兴未艾,就已经有许多人对它发起新的挑战。 “即刻”允许用户自定义一系列的“追踪列表”,就像程序员编写爬虫一样,主动为用户抓取关注的内容。另一款新产品“阅懒”,则从“探探”那里汲取了灵感,把信息流推荐做了更极端的减法,每次只推荐一篇内容,点击阅读、左滑删除,右滑收藏待阅——这些新颖的想法和创造,来自产品经理,来自工程师,和“老编辑”们引以自豪的经验和传统,没有任何关系。 媒体产品的新实验层出不穷(左至右:阅懒、即刻) 在“产品”创新这件事上,媒体业正在迎来一个黄金时代。而这个黄金时代的开始,也就宣告了“老编辑”们的田园牧歌的终结。 不难理解他们的失望和愤懑。在他们眼里,没有“社交媒体”,只有“碎片化信息”;没有“机器算法”,只有“信息茧房”。 就好像在土著看来,他们只是输给了白人身上的病菌和卑劣天性。 但这不是真的,他们所输给的,是更先进的兵器。 这不是一个“好内容”输给“坏内容”的时代,这是一个“好产品”战胜“坏产品”的时代。 4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