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斋戒结束半年之后的分享会上,曾经参与斋戒的自由职业者梵燕看了一眼自己的手机:4小时。 作为对比,她在参加社交斋戒的15天里,每天使用微信的平均时间只有13分钟。 在iOS“设置”的电量选项卡里,可以很轻易的看到你每天、每周使用每个App的时间。但如果你没有去看过一次,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究竟将多少时间话费在了微信、微博等社交App上。 社交网络上的信息过载和庞杂的好友关系,加重了现代人的焦虑和负担;身在人群,目光却在手机屏幕,出现了“群体性孤独”;永远在线,碎片化生存,真实生活备受分心所扰。 作为一款月活跃用户9.38亿的社交产品拥有者,腾讯对于社交网络带给人们的负面结果一样感到担忧和好奇。 一项名为“社交斋戒”的实验在2016年年底开始了——在15天里,尽可能的减少微信的使用量,以观察被试者在离开社交网络后发生的变化。 不是“仪式”而是一场科学实验 与大多数“离开网络”、“离开电脑”、“离开手机”等活动充满仪式意义不同。尽管选择了“斋戒”这个充满宗教意味的词,但社交斋戒却是一次科学实验。 实验对被试参与者的干预很简单:每日将微信的使用时间压缩到30分钟以内。 然后,研究人员将从“个体幸福”、“社会联系”和“工作\学习投入度”三个方向去检查远离微信对被试的影响。 在最终结果的“五个维度”里,只有两个维度社交斋戒对被试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影响。这五个维度分别是: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生活满意度、疏离感和工作投入。 有明显变化的是消极情绪和工作投入,前者大幅下降,后者大幅上升。 详细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已被整理成一本175页的报告书《社交的尺度》,在腾讯研究院旗下的S-Tech研究工作室微店有售 简单的来说,离开微信确实能让你不再焦虑,同时能让你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这也许是一个大家直观都能猜到的结论,但要验证它的真实却并不容易。 在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邱泽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葆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员周楠、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博士王心远的指导下。这次“社交斋戒”所得出的结论并非“想当然”。 整个实验的时间轴 作为一个实验,它分为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两个部分。在量化研究部分,采用了Waston的积极与消极情绪量表、Diener的生活满意度量表、Jessor的一般疏离感量表和简化版乌特列支工作量表等专业心理测量工具。 在质化研究部分,实验要求被试每日进行模板化的日记的记录以及定期的深度访谈。 以“工作更专注”为例,尽管很多人都有“关闭微信工作效率”更高的直观体验。但实际上“关闭微信”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却在以一种奇妙的机制运作: 在整个实验中,斋戒失败者——没有能好好遵守30分钟斋戒的参与者——工作效率更高。而斋戒成功者的工作效率却并没有明显提升。 这是因为斋戒失败者往往是那些工作对微信强依赖的人,在“每日只能使用30分钟微信”的红线下,工作效率远超日常。而斋戒失败者往往工作并不依赖于微信,尽管休闲时间被从刷微信里解放了出来,开奖,但刷淘宝、玩王者荣耀等活动的时间增加了。 毕竟,世间有那么多诱惑,社交网站只是其中比较容易掉进去的一个坑。 离开微信并没有离开你最爱的人 相比离开微信能减少焦虑和提升效率,“离开微信并没有让被试感到疏离感”是这次实验中得到的一个比较令人意外的结论。 疏离感作为一个数字变量,在使用微信和离开微信的时候是没有变化的。但被试确实按照要求在15天内大幅度减少了微信的使用。那么,究竟是什么撑起了人们的社交存在感,这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 最终,他们找到了答案:强关系与弱关系。 此次研究的研究团队成员陆诗雨介绍说在社交网络上大多数人消耗时间最多的是维持的是一种弱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点赞之交。 大多数人在点赞时所处的是一种“这个朋友我可能有好多年没见过了,但他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只要我给他点了赞,那我们就还算是朋友,万一以后找他帮忙还能说得上话”的微妙情绪中。 这种脆弱的关系其实并不能撑起一个人的情感支撑,换句话说如果你没有在朋友圈里看到他发消息你甚至想不起这个朋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