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看产业升级的大方向后,他们首先开始看工业机器人。一来这是工业4.0,或者说工业智能化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二是他们看到,从2013年,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现状是,当下中国90%的工业机器人是需要进口的。 “最大市场意味着有需求,有大量应用案例库,慢慢就会吸引人才往这边聚集”。他们相信,如同手机、计算机、汽车工业在中国的崛起,同样的故事也会发生在自动化领域——从中低端起,一定会有中国本土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有自己的产品来替代国外同类产品。 然后在搜罗国产工业机器人公司时,他们很快就扫到精于轻量级工业机器人研发的李群自动化。 2014年下半年,李群自动化创始人俞春华见到黄明明时,发现他是“前来VC中功课做得最好的。”“很多VC,当你和他们聊到一些专业词汇的时候,他会一脸茫然。但黄总不是,他对整个行业有很好的理解,甚至熟悉最新的一些进展,双方不需要多解释,就可以切入对话”。 在明势看来,选择李群自动化是因为他们团队的技术实力,无论在学术界还是产业界,都可圈可点——由拥有世界一流运动控制技术的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团队创立,他们的产品“尽管还很早期,没有大批量产,已在小范围内得到客户认可”。而最打动黄明明的,是从一开始见面,李群团队就强调自己的工业机器人“不会靠低价去获客,而是以高品质,高性能取胜。” 此前明势资本也接触了多家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商,无一例外地试图走低价路线。李群自动化则非常罕见地,不断强调自己创立的初衷:“做一个世界级的机器人产品”。它的产品线里有些卖的甚至比国外还贵,但他们对自己产品充满信心。 在工业自动化生产链条中,李群自动化这种生产工业机器人的公司,属于节点性公司——即处于一个生产链的中间。它的上游,很多零部件公司,是它的供应商,下游则会涉及终端客户与解决方式。所以投出这样一个公司,也意味着可以承接很多上下游的关系。 生产机床零部件的德速机械和工业机器人并无直接关系,但在接触李群自动化的过程中,明势一个强化的认识是,在相对成熟的产业链上游,很多零部件公司会有大的“进口替代”的机会。即一批国内公司技术成长起来后去替代以往的产品进口。所以除了看“机器换人”,他们在上游也开始看“进口替代”。 然后,他们开始寻找那些被国外产品占据较多的细分行业。德速机械也是这样进入他们视野的。 黄明明记得,有一天,明势一个投资经理突然非常激动地告诉他:“黄总,我发现了一个超牛的公司,可以做中国人过去从来做不出来的高端数控机床!” 尽调完后,黄明明看到他传来的照片:破败的厂房,地上堆满了旧纸箱以及充满油污的纱布,看上去更像个小作坊。 很快,他就实地探访了这个工厂。大致转两圈后,他对创始人彭子平说“很寒酸,但是我们投了。” 调研中,明势发现这家其貌不扬的公司一直在巨大的数控机床行业中,专注做零部件生产。这是一个相对陈旧的行业,很多大厂长期以来的做法是购买进口的核心部件,组转成整机出售赚取差价,再加上国家补贴,也能过得不错。也因此,许多机床厂没有动力做自主研发,造成的后果是长期被上游的德国、瑞士和日本等海外供应商把控。又因为他们的产品价格昂贵,碍于国防安全考虑,不会销售给中国,所以国内的市场长期是由台资企业所把持。 德速的创始人团队因为在台企工作过,有大量技术相关经验的积累,加之他们自身又特别忘我地投入开发研究,所以很快就先后攻克刀库、转盘和主轴,在同类企业中形成“高壁垒”。创始人彭子平说“我们没有资源,也没钱进口核心零部件,只能自己研发出更好更便宜的,才能求得生存”。 明势资本介入时,因为整个公司还处于发展早期,规模不大,产品成熟度也没有那么高,所以整个工厂给人感觉很“寒酸”。但其实当时的德速“尽管产品量还很小,但至少从技术层面,已经可以和台企的产品PK了”。据明势介绍,2017年德速具有全部知识产权的高端数控机床的样机即将面世,这个设计或将刷新行业对机床的认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