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7日,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广场舞成为中国代表词之一 ——该如何理解广场舞的群体和行为,如何进行“文化交流”? 2017年6月5日,央视新闻1+1栏目专题报道篮球场上跳广场舞的冲突事件 ——该如何解决年轻人和老年人的“需求矛盾”? 从官方媒体(如央视、平媒等)放大,到半个多月后的今天,广场舞作为焦点话题仍在社交媒体(如虎扑、微博等)继续热议,甚至事件仍在新的城市和新的人群升级——这背后是广场舞甚至是这届老人的“妖魔化”。 上图是养老e周刊(微信公众号:Agingweekly)在某新一线城市街头早9:30 和 在香港旺角街头晚21:30的随手拍,我们可以看到广场舞是“不限人群、不限场地、不限时段、不限环境”的全民健身运动——这背后是中国1亿广场舞人群的巨大潜在市场。 2013年,中国大妈在与华尔街的黄金战争中成为金融冷兵器,我们对此更多的是调侃;2016年,大妈们把战火烧到了咱家楼下,变身元气美阿姨,谁的地盘都能做主。 这个充满争议的群体在几年间经历了快速的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变革期,她们更加“有钱、有闲、有决策权”——看起来,该有人站出来在大妈们的新地盘“做主”了。 Q1:广场舞的创业逻辑是什么?场景、人群、方式、价值 首先,广场舞的存量形态是这样的: 存量:场景(社区楼下)+人群(有闲)+方式(自组织)+(健康/社交)价值 那么广场舞是否有创新的空间? 场景:线下属地化的场景并没有办法创新,本身线下的健康+社交属性不可替代 人群:正在从老人延展到2-5线城市的中年人(结婚生子后进入准退休状态) 方式:从线下自组织到形成线上同好社群,移动互联网连接人群的成本效率更优 价值:更方便的学习新舞蹈,更快更准的认识并加入新舞队 因此我们看到,通过“移动互联网”的“优质内容”与“新人群”产生“新连接”,是广场舞领域创新的机会点。按照上述逻辑,对于商业模式来说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拉新:能否通过移动互联网快速获取新人群? 留存:如何通过持续的优质原创内容保持用户活跃度? 转化:如何将新人群新流量通过移动互联网快速变现? 先不着急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接下来先来看资本是如何看待广场舞的?排名第一的糖豆广场舞在“拉新、留存、转化”上有着怎样的表现? Q2:广场舞为什么得到资本追捧?流量、消费、渠道 文娱创业是2016年至今的创业风口之一,类似于90/00后人群的亚文化,创业公司也开始瞄准了更年轻更活力的50/60后老年群体: “友瓣”“99直播”(直播App)对标年轻人的“映客”和“花椒” “北京大妈有话说”(微信公众号)的时政/亲情视频类似“咪蒙”灌输鸡汤引发争议 “糖豆广场舞”“就爱广场舞”“舞动时代”相当于健康+社交的“Keep”和“悦跑圈” 在中老年文娱项目中广场舞发展最好,j2直播,总融资额度超过1亿元人民币,在经历了2015-16年的线上App流量红利之后,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广场舞为什么得到资本追捧? 具体来看,Agingweekly梳理出较有代表性的投资方观点如下: 注1:上述内容均来源于公开信息 注2:灰色背景内容非专门针对广场舞的观点,属于投资方向与广场舞的匹配 我们可以看到,资本市场对广场舞的价值共性判断是: 1、新流量:类似于2014-15年爆发的90后新群体亚文化的新流量,5060后新人群在3年内虽然获客成本也在提升,但相比早已是红海的年轻人市场,其依然是流量洼地; 2、新消费:“得大妈者得天下”喊了好多年,“相对年轻活力、爱社交爱尝鲜”的优质大妈集中出现在了互联网+的舞台,围绕“健康+家庭”的消费升级潜力足够大; 3、新渠道:举例来说,就爱广场舞可以作为复星“健康+快乐”及养老服务布局的新触手,糖豆广场舞则可以成为小米手机/其他硬件销售及流量分发的新阵地。 与此同时,我们也从中发现了广场舞面临的挑战: 1、跨人群:中年人(并无标准定义,一般按35-55岁计)和老年人(55岁以上,进入法定退休年龄)本身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群体,用户状态和需求有着明显区隔;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