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年后会产生的变化是,2-5线城市的中青年人群变成中老年,但具备强移动互联网属性,使用移动支付购买商品将成为主流行为,这部分流量和转化将进一步聚拢在存量的电商平台中——例如阿里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50岁+男性在淘宝天猫购买GoPro和无人机的销量增速是整体增速的8.8倍。对比来看,我们认为线下的服务供给中谁能够先做出升级(广场舞最自然的延展就是周边游),谁将有可能成为真正“高频、刚需、离钱近”的有价值的新流量入口。 Q4:广场舞App能实现商业闭环吗?拉新、留存、转化 结合上述分析,现在我们来回答前面的问题: 拉新:能否通过移动互联网快速获取新人群? 流量红利期已过,单个获取用户成本上升(竞品增多),线上推广获客的转化率甚至低于0.1%,且各年龄层的用户均有(以40岁以下非一线城市人群为主),用户群的分散并不利于后续运营; 留存:如何通过持续的优质原创内容保持用户活跃度? 持续的优质广场舞内容依托于签约Top100的中青年主播(PGC内容),头部流量的争夺是靠钱可以解决的(独家主播权),这与直播的逻辑类似;之后是用户可以通过App方便的录制和上传UGC原创内容;除了广场舞的内容,各家还在养生/美体/美食上有原创专题内容,这就需要持续的选题和制作能力; 转化:如何将新人群新流量通过移动互联网快速变现? 从“广场舞”的心智认知切入,共性的自然转化是广场舞周边(如衣服鞋子套装等),而中年人对健康/美妆类商品的电商转化效果不佳(心智和流量),老年人对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信任度和移动支付转化短期很难突破,所以变现依然要回到线下服务,这意味着还要考虑如何解决服务供给的有限和复制速度的变缓。 因此,直播,Agingweekly认为广场舞App可以实现商业闭环,但面临的挑战是: 人群难打通:覆盖太广的用户群体,意味着从广场舞教学切入之后无法找到共性的产品,我们认为并不存在“通过工具垂直打通”中老年两类完全不同状态人群的机会 变现链条长:广场舞→广场舞周边(旅游/服装等)是成立的(淘宝已有存量用户群),但难以产生广场舞周边的Top品牌,也难在淘宝外获得明显增量流量 变现逻辑上“线上导流→线下服务(非纯电商 非O2O)>电商>广告” 养老e周刊观点:综上,我们认为广场舞纯线上流量的玩法(如糖豆)很难产生持续的电商和广告变现。如果用户更纯粹(年龄段、城市分级、性别等更聚焦),从线上导流到线下服务的自然延展(广场舞视频学习→线下旅游+广场舞比赛)是具备更高转化率和用户粘性的商业闭环。 Q5: 广场舞会长期以独立App形态发展吗?微信会来收还是割? 微信是中老年新人群接触移动互联网的第一站,Agingweekly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 微信“老龄化”红利期已过 根据腾讯官方财报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自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出现后,每年Q1的MAU(是指在该季度的最后一个月,登录微信有过发消息、朋友圈、游戏等操作行为的总用户账户)在当年的增长率明显增高。其中基于亲情场景的微信红包带来的用户增量中,老人(长辈)用户是不可忽视的群体——而在整体增速逐步变缓的情况下,老人将是有机会持续增长的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增长在2017年Q1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这是由于其存量月活用户已达到了9.38亿,增量空间已非常有限;而2014-2016年亲情红包(包括微信+支付宝)使得微信在55岁+老年群体的渗透率(不足3%)也基本达到了极限。 App难突破微信封锁线 这届新进入移动互联网的老人,正处于微信到App的过渡期,正在“卡娃微卡”和“美篇”上零门槛制造和分享鸡汤,并成为类似公众号重要的流量持续供给——而这类平台的收入来源于企业主的广告投放(已可以实现盈利)。 对比2016Q4美国的老年人群来看,50-64岁的老人平均每天使用移动互联网201分钟,而65岁+则下降到90分钟。该数据与前期我们在运营“陪爸妈”时与社区中近5000名中国老人的调研数据类似,约80%+的中老年网民上网时长少于3小时/天(180分钟)。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