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一个有愿景的公司可能活得比较长久一些,所以在创业之初我们对于产品、商业模式都讨论得很少。讨论最多的还是:公司愿景是什么?这是否是我们喜欢的事情?做这件事情本身我们是不是有直觉?我们的理想是否足够大?100%投入去做这件事的话可以做多少年? 对于最后一个问题,当时我的回答是做两三年。这样的回答,现在来看是明显缺乏认识的。当初我没创过业,自己看到的公司统统是几年之内就成功了,雅虎从创立到上市花了两年的时间;谷歌从创立到上市花了六年的时间;百度从创立到上市花了五年的时间等等,所以那个时候我想两三年的时间应该能出一个很大的格局了。 但邵亦波讲的我很认可,他说一个事业不至少做个七八年是根本不会有格局的,即便是有格局,也是虚伪的格局,而你有没有这个准备在高龄创业(捕手志注:王怀南先生40岁才决定创办宝宝树)的基础上,再拿出七八年的生命只做这一件事? 也许很多公司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讨论,但我觉得创业初期团队要尽早有一些这样的讨论,诸如我们每家公司的愿景是什么?我们准备拿出多长的生命长度来付诸实施等等。有些东西是要在战斗中才适合去想的,而有些东西是在一开始就可以定义的,不断逼问自己内心能承受的底线,越早想清楚愿景越好。 不变的人性需求 当我们选好方向,知道自己的底线,定义清楚愿景后,我们才开始具体做产品。其实,在创立宝宝树之前,我在谷歌工作过一段时间,在谷歌如果你问,如何找到用户的需求和下一代产品研发的方向,是否可以直接跑去问用户? 谷歌的工程师们肯定会告诉你,千万不要听用户的,因为用户是不知道未来的,只能由你去引领未来。大部分情况下谷歌的工程师是正确的,但是大部分公司的情况和谷歌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说世界上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满足所有人群的某一个需求,如滴滴出行满足所有人打车出行的需求;而我做的宝宝树是属于第二种——满足一个垂直人群在特定场景下的服务,这就需要探索用户的深层次需求。 所以,当我们研发产品的时候,并没有着急去看竞争对手的产品,而是在北京和上海面谈了近百位妈妈,在访谈中间产生了很多今天我们仍然遵循的产品规律。 比如知识、交流、记录、购物,这四大需求从来没有变过,实际上人性的变化是很小的,人性表面的包装变化是非常快的。过去,我们常听到大家在谈70后、80后、90后,似乎人群在变化需求也在变化,但你从一个大的历史角度去看,我不认为人性的需求在大范围地发生变化,但围绕人性表面的包装的确是在大范围发生变化。 所以,有时候我们把包装的变化错认为人性需求发生了变化,这让我们的产品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改变巨大,到了最后仍没满足用户的需求。 宝宝树具体来讲,最大的需求在孕期和新生儿阶段,无非是学习育儿知识,这是最刚性、最高频的需求,然后再往下是交流和记录,最后是购物和电商。 我们那时说得最多的是要从最刚性的需求,慢慢拓展到次刚性需求,不要把顺序给逆转了。好比说,知识一定要比购物先做,我们认为一个社区的基因是在第一刹那就奠定了的。 你奠定这个地方是一个知识社区,它就是知识社区;你奠定了这个地方是个购物空间,它就是购物空间,往往不可逆转。今天你说淘宝是一个社区,它有一定的社区属性,但它本身不是社区。如果你说腾讯因为嵌入了京东就是电商网站,显然它不是。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