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炜:IoT产业链类似于电子产业。最底层是芯片供应商,例如华为;往上是模块/模组供应商,打包芯片的部分解决方案,不分行业,例如WIFI模组;再上面是设备供应商,具备行业属性,例如防水传感器;之后是负责建网的网络供应商,比如中国移动。 再往上是方案供应商,提供偏云端的系统和产品,把设备数据上传云端,为客户做dashboard,直接面对客户。 爱分析:IoT产业链上哪个是利润最高的环节?哪个是最难的环节?哪些是创新公司的机会? 赵东炜:我认为,利益最大化的环节是应用,最大的难点在于硬件和云端的结合。对于创新公司,全栈是非常好的机会点。 Sensoro目前涉及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可以自己做芯片、做封装、做模块、做设备、做基站、做自建网络供应商、做上面的应用,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 Sensoro的核心在于对云端通信的自主研发,向上向下掌握了每一个环节。目前,对于想做这些事情的系统集成商来说,大部分处于观望状态。 爱分析:我们看到IoT前几年火了一阵,后来逐渐淡出视线,2016年再次被提出,您认为背后原因是什么? 赵东炜:可以理解为现象背后的技术逻辑。 第一,规模。IoT上一波火的时候,atv,背后推手是小米、京东,技术推动力是蓝牙和WIFI,以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智能设备为代表。最后,大家知道了硬件是很意思的东西,但受制于它的技术,无法大规模的使用。WIFI属于高功耗,只能插电使用。蓝牙是低功耗,但距离近,同样不能大规模使用。这一波的天花板在于规模上不去。 最近的这一波,以低功耗广域网为核心。规模可以很大,可以自己组网或使用现有网络,可以推广至区、市或省级别,规模大很多。 第二,网络覆盖率。上一波主打以2C为主的智能设备,建立在高网络覆盖率的3G、WIFI上。这一波可以通过自己建网等方式实现很多2B业务,先解决痛点高的需求。等低功耗广域网逐步建好后,2C的业务会随之出现。 还有更早的一波,2010年左右,推动力是ZigBee,称为传感网络,受制于复杂的拓扑结构。物联网只有上规模才有效率。 爱分析:云厂商在产业链里是什么角色?目前Sensoro在和哪些云厂商合作? 赵东炜:云计算对于物联网来说是基础的IT资源,支撑数以百万计的物联网数据收集、分析及计算。对于快速发展的物联网企业来说,具备灵活、可伸缩特性的云可助力其业务快速扩张。我们现在基础设备放在公有云上,也可以按照客户需求部署在主机上,对云厂商来说它就是一个应用。目前在和微软Azure、青云合作。 爱分析:您认为物联网领域,中美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赵东炜:我认为技术层面,两者齐头并进,主要差别在市场层面。美国典型的应用场景更多,因为人力成本高,很多场景对他们来说用物联网方案比人力更经济。 我们认为物联网市场非常大,IoT技术类似杠杆,在某个场景直戳痛点,就会爆发。一种场景可以用经济衡量,当人力成本逐步升高,IoT需求会逐渐强烈;另一种场景是长期未被满足的硬需求,不能用钱衡量,比如消防安全。 爱分析:Sensoro对标哪些国外公司? 赵东炜:在IoT业务上,目前有做云端解决方案的Actility,还有做基站设备Kerlink。 国外的公司生产是短板,很少碰终端信息采集设备。更多的是研发场景、采购设备做方案供应商。 关注爱分析订阅号(ifenxicom),回复“Sensoro”即可获得完整版报告。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