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徜徉在每家商店丰富的细节中,并尝试各种特色不一的美食时,业主将主要的就餐位置都设置于围绕中庭的栏杆区域,这样建筑的核心——楼梯中庭,就起到了一个事件性舞台性的聚焦作用,将客人对于商店和商品的聚焦重新拉回到建筑本身,实现从建筑到商户再到建筑的体验循环。 在现场感受一下楼梯上人来人往,楼梯平台上各种表演活动,游客自拍等丰富场景,就能感受到整个建筑在此带动下形成的一种互动氛围。消费者在此也成为展示场景的一环,成为他者津津有味的观看对象,并时而愿意参与其中。因此这个楼梯在营业期间总是热闹非凡。 Packing House的公共就餐区设置在Living Room大楼梯的栏杆一侧,与空间核心产生互动 Part 5 - 结语 - 原子化社会下的未来城市商业 通过一个人历经20年的时间打造的三个商业项目,可以看到一条新商业中心主义的清晰脉络。无论是从空间维度,商业维度,还是从城市维度,这三个项目都给出一个连贯的思路。从这个角度来回答‘消费者在想什么’这个问题或许更加有借鉴性。 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其实已经是一个 “原子化社会”。在原子化的社会中,交通的便利、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高度发达让现代人离开家乡与家庭独自到大城市谋生变得极为普遍。他们有一份借以谋生的工作,却非常缺乏一个与其故乡对应的人脉网络。 因此现代的都市年轻人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有一定经济力的都市流浪者”。他们背井离乡,远离父母家人在大都市中谋生,而同时20岁世代又往往还没有构筑起一个稳定家庭。 在这种状态下,就具有两个强有力的隐性需求:隐性层面上,渴望寻找同类,即在兴趣上和价值观上志同道合者的需求;显性层面上,渴望寻找一个都市中有归属感的场所。 隐性层面上,这种需求在信息时代特别是这几年兴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一个较好的满足。而在对应的实体空间,能够适应这种社会变化趋势的场所却大大滞后了。 如果说以Airbnb的网络应用链接起来的民宿空间,是一种与它倡导的生活方式对应的实体空间。 那么起码在消费商业场所,能有这种自我表达意识的项目却非常稀少。 对尚未成家立业且收入有限的年轻人来说,那种光鲜亮丽富丽堂皇的购物中心跟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年轻人对那些轰然倒闭的大型商场漠不关心,却对到一个小型的,个性奇特的商业场所看场展览,会个友或听个音乐会乐此不疲。 年轻人对商场里面千篇一律的美食广场以及背后连锁餐饮品牌嗤之以鼻,却热衷于到一个具有上世纪集市风情的厂房改造成的城市客厅中去寻找自己心仪的美味。可以说这三个项目正是因为满足了新世代年轻人渴求一个个性的小众独立场所,并据此认为“This is my way”的自我标榜才获得了巨大成功。 而从需求论角度来说 ,既然初级的需求都能够在网上或者社区超市得到满足,自然地,如果人们需要重新走入一个商业场所去买点什么的话,人们会更关注所谓“生活内容的质感”。 这种质感,不外乎个人对于生活的自我宣言和表达。每个人对生活的定义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这种摆脱了低级需求后的高级需求必然是一种更为离散的多样性的需求。 过去这种更高级的需求由奢侈品提供,而现在的情况是,如论收入高低, 在碎片化网络媒介的浇灌下,所有大众都有了个性需求,而且还必须不那么贵!这也是如今急速更新换代的快时尚品牌以及数不胜数的小众品牌诞生的逻辑。 所有的小众品牌都因此能够找到拥趸,继而靠着小众的群体获得稳定的盈利,因为总有一款是适合你的。这也是Shaheen不遗余力地搜刮各种小众品牌商户入驻并鼓吹所谓的 “Little Amercian Plan”的商业目的所在。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