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的与众不同在于, 盒子内的东西不是一个均质的典型平面商业业态,而有一种“盒子中的开放街区”的感觉。某种程度上Packing House完成了一次对盒子商业的重构。 如果说,Lab和Camp那种结构式和拼贴式的建筑形象以及开放式的空间布局是从外部对传统商业中心的一种解体,Packing House就是在单体盒子建筑的基础上从内部空间进行了一次内部解体。 Packing House内部 Packing House概念显然受到传统集市的影响,力图以浓厚的本土生活体验气息塑造场所精神。传统的集市中,人们进入一个相对大的开敞空间,各个小商小贩的开放式柜台置于空间中。人们在一个相对均质的空间中流动,选购各式商品。 这种古老的商业模式随着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的兴起逐渐没落。而谁又能想到在年轻一代眼中,这种购物模式成为了一种回归过去“慢而精致”生活的新潮消费体验而重新得到拥趸。 只要看看近几年兴起的集市商业的回潮,广受讨论的MVRDV设计的阿姆斯特丹集市,美国炙手可热的新兴业态EATLY美食大厅,就可以对这个趋势管中窥豹。而Packing house的出现,相对MVRDV的以建筑形式本身吸引设计圈的关注,更在商业模式的挖掘上做出了值得研究的创新。 传统的市集形态 MVRDV设计的鹿特丹集市大厅 Packing House主体建筑呈现长约70米宽约35米的规整布局。不同于一般商业项目平面店铺一个接一个再辅以一个环形动线串联的模式,Packing House的平面粗看具有一种散落式的随意性。 各个商户散布在建筑的外延,商户的平面不是均质的,而是形态各异。商铺与商铺之间留出了大大小小的间隙作为开放座位区。而在平面的核心,是一个被称之为“起居室”( “Living Room”)的开放区。一部公共大型楼梯将一层和二层串联,楼梯的休息平台是一个可供拍照或者不定期舞台表演的多功能平台。 在Packing House起居室楼梯平台上玩自拍的游客 细思这样的平面形态,可以说这其实是一种更高级的‘定制化’业态的商业思路。因为所有的商铺平面都是非均质的。在一般商场各个店铺虽然大小不一但在空间和几何形态上是一种模式,这就让开发商在招商的过程的具有一种便利性和程序性,这样商户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填满这个均质网格的过程。 而在packing house这样一个平面中,商户的个性表达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一般商场中同类型商户的个性差异可能仅仅是品牌的差异,而在这个餐饮为主的商业体中,个性被更加极致地强调到品牌-空间划分-店铺形态-柜台设计-店招形象等一系列完全定制化的系统中。 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这样的做法让每个商户的‘可读性’大大增强,超越了以往在均质环路中退隐在店面幕墙体系后的品牌LOGO。Packing House中消费者与商户的互动性也大大增强,在这里商户的维度不再是冲着公共走廊的一个面,而是至少有一个90度以上的展示面向。 Packing House二层平面示意图,大部分商户均具有90度以上的商业展示面 在这里每个商户都是一个可以细细端详和体验的展品,体验的维度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作为一个面积总共在5000平以下的小型商业,许多人却驱车赶来在这里花上半天来消磨时间,可见其体验营造的精细度。而这种精细度背后业主和商户沟通的繁琐程度则是显而易见的:各个商户的设计都需要与业主进行多轮的沟通,确保所有的设计符合整体的调性。 所有的空间外摆家具桌椅,窗帘饰品都经过开发商团队的千挑万选。对于商户本身来说,这也要求一批有自身饮食文化与自我定位的独立商户在这个地区的存量。这种能够有自我表达意识的商户业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需要脱胎于其所在地域在经济和文化上的富足的积累,才共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每家商户均各具特色,共同组成整体商业氛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