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Juvae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 你身边的某个朋友突然想买一样东西了,比如想买手机,但他自己又不太懂行,于是跑来问你: “嘿!我想买一款手机,有什么推荐的吗?” “你想买什么样的手机?” “额,性价比高的。” “哦...那你去买小米手机吧,它性价比最高,因为它主要是线上直销,省去了很多中间成本,而且跑分高的离谱...” 两天后,他果然就摇身一变,成为雷军口中的米粉了。
等等,这里有什么问题吗? 他为什么会买小米,而不是别家的手机? 那是因为当初是你给他推荐的啊! 的确,心理学家和营销专家们以前做过一个实验: 几年前,全球首席品牌营销大师马丁·林斯特龙与他的团队一起做了一项耗资300万美元的社会实验。 他们将电影《模范家庭》中的剧情作为实验的脚本,让一个由演员构成的“临时家庭”进入加州的某个社区,并跟社区内的居民成为朋友。然后潜移默化地说服那些居民,让他们改变自己原有的购物行为,去买一些由“临时家庭”推荐的商品。(社区居民并不知道“临时家庭”都是演员们假扮的) 整个实验持续了八周,专家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最强大的隐形说客不在你的电视机里、不在超市货架上,甚至也不在你的智能手机里。这是一种更加普遍的影响,每时每刻都在你的周围,用你完全意料不到的方式给你洗脑:它们就是你自己的朋友和邻居。” 摘自《品牌洗脑》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口碑营销”了,因为亲友的口碑才是最强有力的“推销方式”。 再回到你向朋友推荐手机的例子中,你的朋友之所以会买小米,而不是其他牌子的手机,就是因为你的口碑推荐,要不是你,小米很可能就少做一单生意。 所以,问题来了: 既然明星们都可以通过给产品打广告,来赚代言费,那作为向朋友进行口碑推荐的你,应该收到小米的代言费吗? 或者换一种问法: 作为品牌方,应该把原先准备给明星,网红和分众等广告费的一部分,作为现实生活中口碑传播者的代言费,从而实现“万众代言”吗?
答案是:应该,也不应该... 一、什么时候不应该? 就刚才你向朋友推荐手机的案例中,你并没有收代言费的权利。(PS,这里的“权利”并不是指法律层面的) 的确,如果不是你,小米很有可能就会少一个客户,你对小米的业务做出了贡献,这是肯定的。 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没有小米,你也无法满足你朋友的需求,因为你也不知道究竟哪款手机的性价比是值得你向朋友进行推荐的。 这就意味着你回答不出朋友的问题,无法说出关于手机渠道、CPU、奥氏体不锈钢等种种知识,更无法在他心中建立一个“无所不知”的个人形象。他会认为你也只不过跟他一样,都是个“手机白痴”… 而这就是所谓“社交货币”的概念:虽然你为品牌做了宣传,并提升了它的销量,但在宣传的同时,品牌的信息就变成了你的社交货币(谈资),也有利于提升你在别人心中的价值。 这本身就是一个双赢的系统。
那“社交货币”是谁创造出来的呢? 大部分都是品牌自己,或与它们合作的咨询机构。 这些信息可能是营销人们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抓破多少层头皮才想出来的。而他们的目的,就是创造出一些能让你主动分享的,与品牌相关的信息,然后让你当着朋友的面把这些信息挨个背诵出来,以展示你的见多识广。 这种情况下,试问你还有什么权利向他们索要“代言费”呢?或许你倒应该主动向他们交“学费”… 当然,具体是你为品牌创造的收益更大,还是品牌为你提升形象的价值更大,这个就很难说清了,先别钻这个牛角尖。 二、什么时候应该给“口碑代言费”? 刚才讨论的,是口碑推荐者在进行推荐的时候,自己也能获利,并且“社交货币”是品牌自创的。 这种情况下,品牌方并没有给别人代言费的理由。 而相对应的就是另外两种情况: 没有社交货币,推荐品牌对你没好处 有社交货币,但它不是品牌方自创的 1.推荐品牌对你没好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