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 夸克点评 文 王如晨 苹果肾8不知被人揭秘、扒拉多少次了。但这两天的一条信息,还是让我觉得有些不同。 那就是一名富士康“内部人士”的爆料,抖露了苹果手机的七七八八。 这有什么奇特吗?是的。它让我想起8年前一幕悲剧:孙丹勇,一个25岁的哈工大2008届工商管理本科生,就职富士康,负责公司iPhone第四代N90导入。在给苹果寄产品时,一共16台样机,客户只收到15台。苹果怀疑富士康泄密,后者压力巨大。环安课便盘问孙丹勇。孙不堪“殴打、非法搜查、非法拘禁等等”,当年7月16日凌晨跳楼自杀。 他的死可能有其他不明原因。但整个过程,无法脱离苹果对富士康代表的供应链体系的严苛管控。就算苹果官方幕后没有胁迫调查,那时的富士康,又怎敢怠慢这家巨头呢? 2009年,富士康处于急剧转型中。2008年,它的大客户摩托罗拉快速陨落,导致代工业绩惨淡,股价大跌,郭台铭本人不得不重回前台主持局面。幸运的是,j2直播,它傍上了苹果,那一周期,苹果就是富士康的救星。 那时移动互联网还没完全爆发,iphone年度出货总量远不如今日。但苹果对供应链企业的掌控非常严格,特定配件与物料,甚至在真正量产前,一些合作方都不知情。而苹果每年都会针对供应链企业发出新的严格保密诉求。记得有一年,都严控到手机饰品等层面的信息流播了。 如今,一个“富士康内部人士”的消息在门户网上挂了两天,苹果方面不见任何管控声音,而富士康自己也也不出来做任何澄清。 显然,这种消息对它们来说,不是已经完全脱敏,就是属于默认、纵容,甚至故意让它持续发酵,流播。但我更相信后者。 搁在过去,这肯定是不正常的迹象。 当然,你会说,过去也有出来炒的。是啊,谍照帝林志颖就帮着炒了4年,从2013年到2016年,每年6月都不断。一款产品也就算了,接连4年的新品都能提前拿到,并且最后得以证实与真机完全一样,那就不是什么偶然可以解释的啦。 我分析过林志颖的套路,最后给出模糊结论,就是说他像是一个隐性代言人,利用自身的青春气质,尤其是在华人文化圈的一定影响力,为苹果手机做的预热;他应该不是与苹果直接联系,而是与富士康或相关产业链企业合作,富士康的嫌疑最大。我也统计过,每逢那个阶段,富士康的股价就有波动。 这是一种利用外部自带流量的名人传播的手段了。当然有些信息很难求证。不过,林志颖的行为,本质上存在极大风险,尤其是连年隐性传播与股价存在关联,带有操纵嫌疑。至于他个人是否因此受益苹果概念股,这我不敢猜测。 记得当时并不熟悉的新浪科技驻美记者在群里跟我吵架,非得要我拿出具体证据。这种新闻专业主义的习惯是可以理解的。我本当娱乐营销的话题,不过当时也问过富士康的朋友,只能得到林志颖与郭台铭熟悉的信息,只是说,新浪硅谷记者可能有些 死板较真了。我顶多也只是保持质疑的姿态,其实并没有从恶处去评判林志颖。事实上,苹果每年炒作的信息多了去了。 至于为什么2017林志颖为何中断了提前传播。我也只能猜测,也许除了审美疲劳与人气问题,应该跟苹果产品的大幅祛魅有关。 在这2017年,全球手机品牌不断在中高端市场群起竞逐,就算中低端手机的品质也已经不是几年前可比。 这个时候,就算林志颖出来,也很难有过去的流播效果。他自己应该也会觉得没劲乃至庸俗吧。现在,提前拿到苹果手机似乎给人感觉也没什么多牛逼的。 但这个周期,苹果产业链、概念股的营销要大于iPhone产品的炒作。因为,苹果已经发出正是量产的信息。熟悉产业链的人,当然明白什么叫“量产”。 这个时候,如果再想增强所谓“谍照”的真实情境,苹果自己不便,林志颖已经老化,大概只有能接触到整机的人才能担任这个角色,以市场地位看,没有谁比富士康的“内部人士”身份更有说服力的了。 我可不是否定苹果的价值,断言它要没落云云。我还想自己买一部呢。这个跟其他消费诉求没关系。只想说说这种现象。 我想接着说的是,这种四处流播的消息,官方不做任何澄清,虽便于消费者提前认知,但它无形中也传递着不利面,那就是,苹果已很难在舆论层面对它的供应链体系保持高压姿态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