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就连与它捆绑如此之深的富士康,两年多来,既强化合作,同时也在分化过度依赖苹果的风险。比如,富士康不但强化了苹果之外其他按安卓手机的代工,还不断扩充新的代工产品线,几乎囊括所有C端日用电子。而它也在不断渗透更多B端产品线。 甚至,过去两年,富士康还通过间接子公司涉足品牌与渠道服务。而鸿海集团最新的战略以及郭台铭最新的言论则透露出,未来,鸿海会重塑设计、制造、渠道、品牌,成为一个适应碎片化、即时性的智慧制造服务。 这就意味着,它与苹果的代工即使紧密延续,未来也不可能有过去几年的依赖了。 当然,苹果自身也意识到与富士康捆绑太深的危机。因此,我们看到,最近两年多,它与和硕、英业达、广达等伙伴扩大的合作。而最近几个月,它甚至还调整了上游许多供应链伙伴,显示出打破过往利益格局的新动向。它既是苹果压力的反应,也是创新的动向。 外部竞争确实已不同过往。我们看到,至少接连三代产品,苹果在部分核心部件、材料、设计上,已被三星、华为甚至更多中国企业超越。这个固然不能说明后者对供应链体系的话语权超越了苹果,但是至少说明,许多竞品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孱弱,局部已经开始超越。 这背后有摩尔定律演进的压力。硬件产业链已经成熟,微观创新的压力持续增加,这一定律的动能已大幅失去。原来许多跟随者已经与苹果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借助本地供应链,已经有超越的动力。加上竞争日益激烈,至少在中国大陆,它已经被超越,这导致苹果局部开始走向开放,比如开始提高中国大陆供应链企业的地位,同时更多借助本地资源进行创新,并强化本地渠道营销,落地服务,atv直播,从而试图扭转趋势。 iPhone10周年,苹果肾8应该依然会有相当强劲的出货力道。但我相信,新一轮的商业成效,已经很难调动起当初iPhone诞生周期的那种向往与迷恋,苹果一定还是一家利润甚高的企业,但它的神话已经远去。 还记得当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为了争夺苹果新机的合作不断屈尊俯就,降低合作筹码。也就短短5年之久,整个产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去苹果产品甚至谍照的传播,都称得上一个全球性的超级IP,如今只能算一个行业的话题。2018年的苹果新品,如果继续延续富士康“内部人士”的谍照放风策略,我相信,它们的压力将会继续累积。如果有一天,苹果自己提前抖包袱,就像国内厂家早就泛滥到庸俗不堪的营销手段,也不要觉得惊讶吧。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