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宇宙飞船徘徊在外太空,人们试图在星空中寻找生命的起源;一部叫“HAL9000”的高智能电脑,atv,成为帮助人类开启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工具,这时优雅瑰丽的《蓝色多瑙河》背景音乐声响起…… 看过 20 世纪 60 年代的科幻电影《2001 太空漫游》的朋友们都知道,这些场景,正是人们在数十年前对未来世界的构想,驾驭飞船和对话机器人,则是那时人机交互的完美理想。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科学家企图凭借计算机技术生产出一种以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随着 60 年代美国电影《星际迷航》的上映,无数狂热的科技爱好者开始饶为有趣的投入到该项研究中,并将之视为终身事业。今天,距离人工智能概念的正式提出也仅仅不超过十年,而遥看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已成巨头们的新角斗场。 人工智能的萌芽轨迹,是技术带来颠覆式创新的一个缩影。更具奇思妙想的技术发展成果,还在等待着人脑的继续捕捉和开垦。今天,技术的发展速度已提升了上百甚至上千倍,未来,我们曾不可思议的场景,将会越来越迅速的被变为现实。“天才在周末捣鼓的玩意,就是十年后普通人上班时折腾的东西”,如今看来,这并非一句戏言。 2016 年,我们曾在对国内几位技术创业者进行过长达 10 个小时以上的对话,对话中我们向受访者均抛出过一个问题:“技术的本质和价值究竟是什么?” 虽然答案不尽相同,但我们将其精髓抽象出来即为:技术的本质其实与技术本身无关。它是理性与想象力的结合,是动态的观念和静态的事物的结合。所以在这里,我们为技术的价值下了一局定义:它在颠覆着人类观念中,过往看来都不会成为现实的那种固化性思维;它在另辟蹊径的完成所谓的“创造性”和社会经济的任务。 所以今天,中国互联网界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都开始讲“技术”,都开始强调对技术的创新和进化。 2017 年,技术对人类提出的考验已非比往昔 2017 年 2 月,刘强东在京东 2017 开年大会上说道:“第二个 12 年,我们希望用 12 年的时间把我们第一个 12 年建立的所有商业模式全部用技术来进行改造,变成纯粹的技术公司……世界瞬息万变,我们只有用技术去应对未来所有的不确定性,所有的变化,唯有以我们的技术去应对。” 2017 年 3 月,阿里巴巴召开首届技术大会,马云在会上宣布正在启动一项代号为“NASA”的计划,并在 3 月 29 日的阿里云栖大会深圳分会上用 ET 医疗大脑、ET 工业大脑等揭开“NASA”计划的冰山一角。据介绍,未来 20 年,阿里云将通过“NASA”计划储备包括机器学习、芯片、IoT、生物识别等在内的核心科技,并通过崭新的团队组建,建立新的机制和方法,来解决未来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同期,马化腾在 2017 两会媒体沟通会的答记者问环节谈及,腾讯总是提科技,其实也是焦虑所在,现在最大的焦虑就是跟不上技术的进步。他坦言:“掌握技术才能保证战略制高点,否则当一个浪潮来了的时候,为什么有的能做到,有的做不到? 技术是一个不可逾越的东西。” 回顾以上三则场景,有一点很有意思。 刘强东发言面向的是京东员工,马云面向的是完全身处技术一线的开发者,聆听马化腾的是中国新闻界最有影响力的一波的记者或媒体。不过很明显,这群特定的受众并非是他们想要最终影响和触达的对象。说的更宽泛些,他们期望直达的听众群应该是数以万计的普通用户和大中小型企业,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称为的庞大的 C 端和 B 端。 在 2017 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技术所带来的核心驱动力时,这些靠“技术”为生的企业必须第一个跳出来并向世人宣告他们的“野心”。只有技术往前走一步,才能做到技术领先;只有技术领先,才有机会谈所谓的商业模式。因此,这些可以并肩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向世界经济“开战”的人,已统一将对技术的深耕和改造提上重点议程。 在 2017 年这个时间节点上,谁丢掉了“技术”这枚弹药,谁就一定会“战死沙场”。这也可以从最近一年内越来越多的国内互联网公司开始表露“脱离浮躁”的征兆中看出来。他们不再大肆宣扬乌托邦式的唯模式论、唯资本论,而是回归对技术创新的本质探讨。曾经的一批互联网创业者,一度觉得技术不重要,重要的是创意,产品,流程等等。经历了几个创业项目才发现,技术比想象的重要的多。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