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Echo 模式也有其瓶颈。如果认同智能音箱之争背后的实质是 AI 之争,你就会意识到数据和调用频率对于一个 AI 产品长期发育的重要性。Echo 系列产品目前固然销售了千万台,并且亚马逊 Alexa 本身正在成为开放平台,但毕竟只是基于亚马逊自己的生态,而在刚刚结束的 Google I/O 大会上,Google Assistant 宣布其覆盖设备已经超过一亿台,这一数字还会随着接入更多硬件平台而大幅度提升。 更值得关注的是,Google 已经开始把其最新的 AI 技术深层应用到 Google Home 之中,比如 Google Home 增加了视觉反馈技术,即便没有如亚马逊最新发布的 Echo Show 那样自带屏幕,但当你需要屏幕交互时,你可以和 Google Home 音箱对话,就能让结果显示在你的手机或电视上。这意味着,你不但能让 Google Home 播放你喜欢的音乐,让它打电话,而且可以对着它说出你想看的视频。 同时,Google Assistant 正在成为一个进化速度可怕的 AI 幽灵。Google Assistant 在集成领先语音能力的同时,也深度集成了 Google Lens 的图像处理能力。并且它还会不断被 Google 的强大数据来源所「喂养」,这些数据不仅来自 Google 自己的用户平台,也来自接入 Google Assistant 的越来越多手机、空调、冰箱等终端。 未来,当我们再谈论起智能音箱,谈论的将不只是智能音箱的躯壳,也不只是语音交互与声场识别,而是一个不断进化迭代的 AI。这就意味着,对于没有深厚 AI 技术基础和数据基础的参与者,智能音箱的热潮纵使诱人,也只是一个水中捞月的幻象。 中国战事的三种路径 亚马逊和 Google 将会引领智能音箱市场两种典型的模式,前者依靠其多年构建平台的生态协同,用尽量多的场景增加使用黏性;后者则借助其智能助手借助硬件的病毒般扩散,在海量的设备和数据喂养下让 AI 不断迭代进化。 在中国,能够做到亚马逊模式的平台本就不多,在硬件产业链和销售、品牌等环节已积累起优势的小米,或许将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量级选手。 根据顶楼 TopView 从产业链多方获得的消息来看,「小米版 Echo」早已完成了产品研发。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已经出现了一个名为「小米 AI 音箱」的账号。这个账号由已经由 2017 年 4 月 26 日完成认证,主体是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公司法人代表则是黎万强。 另据一位深度参与了小米 AI 音箱的技术厂商负责人透露的细节,这一项目是由小米电视掌舵人王川和小米大脑负责人 KK 直接带队。同时这位负责人还表示,来自小米的这款音箱和 Echo 的产品策略相同,最开始不会过分强调「智能」概念,尽管具有了远场语音识别的功能,但是在服务集成上做了不少「减法」,零售价格也不会超过 500 元。 事实上,这并非小米第一个试水语音功能的音箱。2016 年 11 月 22 日,小米曾经发布过一款小米网络音箱,当时售价 399 元。但这款网络音箱采用的是近场双麦技术,长按控制面板的「CH」键才能下达语音指令。
(小米网络音箱于2016年11月发布,定价399元,与腾讯、阿里两大音乐版权库合作,后接喜马拉雅FM等多个头部语音频道。)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很有可能以「小米网络音响」的升级版概念出现在市场上,它对小米的意义不言而喻:随着手机销量增长停滞,雷军也必须为消费者和市场讲一个更新、更酷的故事。而越来越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态链、强势的渠道和品牌,这一切可能都会在未来成为「小米版 Echo」手上的王牌。 根据顶楼 TopView 获得的消息,小米对还未发布的智能音箱抱有的是百万台级别的期望。但在记者接触的大多数业内相关人士判断,这个市场」真正做起来」,至少还需要 2-3 年,甚至是 5 年的时间。 尽管市场需要耐心培育,对于大多数创业公司来说,他们远没有小米的天时地利,想要在智能音箱的机会面前分一杯羹,换一种思路更加合适。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