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CIRP 的报告,截至 2016 年年底,Echo 系列产品在美国的销售量已经达到 700 万。更重要的是,亚马逊在这一年已经逐步将 Echo 背后的语音助手 Alexa 做成了开放平台,目前平台拥有上万种技能。同样是 2016 年,Google 正式推出了智能音箱 Google Home,这无疑成为重要的产业风向标。 「两年前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我们就一直尝试与 BAT 合作打造智能硬件,那时候他们对智能硬件没有明显的兴趣。」作为智能硬件供应链上的服务提供者,硬蛋科技负责人发现,就在 2016 年 10 月,Google 的智能音箱 Google Home 正式推向市场的同时,此前拒绝了硬蛋的大公司竟然纷纷主动找上门来,询问合作可能。另一位语音技术供应商则表示,同样是在 2016 年 10 月份,小米开始和他们接触谈智能音箱合作。根据这位负责人的透露,雷军对此事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2016年10月15日,Google正式推出能通过语音助理声控的Google Home) Echo 及其背后的语音助手 Alexa 让亚马逊一飞冲天,智能音箱 AI 时代交互入口的观点被更多人所意识到,没有人愿意在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平台级机会面前被抛下。 进入到 2017 年,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几乎都向着成为「中国版 Echo」摆好了进击的架势:2017 年 2 月,百度宣布全资收购创业公司渡鸦科技;3 月,在离职前几天,吴恩达还曾亲自率领一支技术团队来到深圳考察硬件厂商;4 月,腾讯宣布推出智能语音助手「腾讯叮当」,直接对标亚马逊的 Alexa;随后出门问问在 4 月宣布推出虚拟个人助理,以及即将在下半年亮相的问问智能音箱 Tichome;而在 5 月,来自联想和创业公司 Rokid 公司的智能音箱产品正式面市,从外观或功能上,二者都以本土版 Echo 自居…… 据某家技术供应商透露,网易、搜狗、360 等手里都有智能音箱相关的立项。就连一直被认为不具备硬件产品基因的腾讯,内部产品也早已完成了开发。还有早已浮出水面的微信硬件「微信相框」,也「正对标亚马逊的 Echo 调整产品定位和功能」,微信相框负责人对顶楼 Top View 说。 大战前夜,未见火光,但硝烟渐起。 2015,京东教训 智能音箱的中国故事,其实早在两年之前就有过第一季的上演。 对于一直将亚马逊视作对标对象的京东来说,亚马逊通过 Echo 和背后的 Alexa 实现的成绩带来显然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信号。 早在 Echo 面市后不久的 2015 年,京东就火速与科大讯飞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灵隆科技,并在 2015 年 6 月发布了一款名为叮咚智能音箱的产品。这款音箱搭载了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系统,内置 8 个收音麦克风,唤醒词则为「叮咚叮咚」。在内容方面则集成了百度音乐、喜马拉雅 FM 等等服务。根据京东官方给出的售价,这款产品最低配青春版售价人民币 199 元,最高配新东方教育版售价 998 元,平均价格为 618 元。
(叮咚音箱。根据技术商透露,199元低配版每卖出一台,「就要亏五十元。」) 据一位接近灵隆科技的语音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负责人透露,在京东内部,「刘强东对此事非常重视」。当年京东为灵隆科技注资 4500 万人民币,占股 45%,另外 55% 股份则由科大讯飞持有。而新公司由京东智能产品中心总监魏强直接负责。 很明显,叮咚音箱并没有带来如 Echo 一样的市场效应。 在产品刚刚上线的一段时间内,京东也曾主动让出网站主页 Banner 页面为产品做 24 小时的展示和宣传——这和亚马逊的策略如出一辙。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叮咚音箱及其合作产品累计销量已经突破 100 万台。但不只一位智能音箱从业者对顶楼 Top view 坦言,这个数字存在水份。「有可能几十万台都不到。」 「京东当时投入的决心很大,但现在双方都有点心灰意冷。」上述负责人把叮咚的失利总结为二者合作方式的不当:从叮咚音箱的技术、研发到产品设计,再到灵隆科技的架构上,科大讯飞一度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叮咚音箱想学亚马逊,又没学到精髓。这件事情上,绝对不能让技术为主的公司负责产品;另一方面京东又很快的通过很激进的宣传、推广把市场的预期拉的太高。这是非常危险的」。 那么,京东希望学习又没学到的亚马逊的精髓又是什么? 首先,亚马逊 Echo 在发布的初期足够的谨慎,并不是高举高打,概念先行。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