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机械型组织里,一个‘异端’的创新,很难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支持,甚至会因为与组织过去的战略、优势相冲突而被排斥,因为企业追求精准、控制和可预期,很多创新难以找到生存空间。”马化腾在文章中曾如此阐述。 创新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大多数没有相关经验的中国企业而言,仍是无意识的。从历史轨迹来看,中国建国前几十年的发展完全忽视了市场的力量,创新体系是以体制内的科研机构为主体,由国家财政供养,与市场有着极大的脱节。数据显示到2012年,中国也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其中大约70%的研究与开发经费来自政府,并且存在着研发投入漏损严重的问题;而在美国、日本和德国则是由工业界负责70%以上的研发支出,工业界会更重视根据市场需求来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这样的研究与开发更具有商业实用价值。 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以及确立市场经济,中国民营企业为发达国家品牌商做代工和市场拓展,虽然培育起市场嗅觉、实现了快速崛起,但是民营企业在核心技术、工艺水平、营销能力、品牌积累等高附加值的环节却一直难以突破,创新者寥寥。 不可否认,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仍然集中在低端制造加工领域和低端商贸流通两个领域,迫切需要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建立起更强的全球竞争力。日前,兰德公司发布的中国的专利与创新报告指出,中国申请的很多的专利并不具有技术或者经济价值,一部分的专利并不能引领创新。 虽然当前一些企业主和经理人在口头上在不断的强调创新,但创新的诸多“要素”在企业内的流动非常受限,绝大多数企业却仍然不能进一步真正实践创新战略。 例如,“市场机遇”就是要素中的一项。我们知道,每当巨大的市场机遇出现,一定能够极大的激发创新意愿,“机遇集”的出现是创新发生的核心条件之一。 纵观我国的前几次创新创业浪潮,不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等制度松绑,还是移动通信、互联网等全球科技浪潮的到来,均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而众多创新创业者率先抓住机遇,也实现了巨大的人生飞跃。 过去,很多民营企业捕捉“市场机遇”的工作是“老板”和极少部分“经理人”来做,而传统管理体系中基层员工考核非常具体,被要求专注手头工作,不能“僭越”。 但是,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信息的流动大大加速,大多数企业高层反而与市场、产品距离越来越远,其实并不能够很好的完成捕捉市场机遇的工作;另一边,员工在一线工作中往往能够很强烈的感受到市场机遇的出现,但是受制于等级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员工对于捕捉创新机遇并无主动性,往往选择甘于现状,或者干脆选择离职创业。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