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开创了一个帝国,但不是从iPhone开始的,而是从App Store开始的。 2008年7月11日,搭载iOS 2.0.1的iPhone 3G发布,这是iPhone系列的第二代产品。从这时起,iPhone才第一次真正的被认可为“智能手机”。 在此之前,虽然iPhone有着惊艳的外表、沾手的触控、精致的UI,但不过是个不能装程序的傻瓜机。在“圈子”里,要被更为高冷(已经快有1%趋势)的Windwos Mobile党鄙视。在圈子外,要被能下载各种Java小游戏的塞班党鄙视。 App Store是iPhone的灵魂,是苹果躺着赚钱的果的命根,是阶级革命的工具。 有人要动App Store,苹果只能把它关入大牢,哪怕这个产品的用户量比全中国的iPhone用户都要多。 这个产品就是微信,2017年4月19日的晚上17:00,公众号赞赏这个上线两年之久的功能被苹果胁迫关闭。苹果说:要么给我抽40%,要么下架。 微信选择戴着镣铐跳舞,既不下架,也不分成,而是关闭了iOS的赞赏功能。 应用商店:苹果的分封制 可能只有在微信被苹果胁迫下架公众号赞赏的这个夜晚,如今的自媒体,曾经的Blogger才会回想起2008年以前那个原始社会的美好。 那个时候开发手机App是没有规范、没有审查、没有强制抽成的,你可以做任何你想要的功能,把它做成任何你想要的样子,就像是你打开Visual Studio写出一个Windows程序一样。 你可以把编译后的程序打成一个安装包以光盘、软盘、互联网等任何一种方式传播,用户可以有无数种方法获取到你的App,然后传输到手机里安装……就可以运行了。 你甚至可以用光盘或优盘线下卖你的手机应用,你可以定价5000一份,你可以像制作PC病毒那样简单的写出一个死循环干掉一个智能手机。那时候,App还不叫App,叫手机程序。 因为App这个词,还是App Store带火起来的。 2007年1月,第一代iPhone的发布,其实并没有引起当时主流开发者太大的关心——一个远在美国的手机发布,它尽管好看,但甚至连手机程序都不能运行,只能运行特定的由苹果公司自行开发的程序。
iPhone 3G上的App Store 后来,苹果发布了iOS的SDK和App Store,要求开发者使用“苹果的语言”编写App,遵照“苹果的规范”进行开发,否则就“拒绝上架”。他们又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战争,这场战争围绕两种关键技术展开—— Flash:Adobe公司推出的可以基于网页发布的运行层,它的特点是拥有较强的交互性和优秀的动画,针对开发端的特点是一次编写可在不同平台运行。 Java:一种当时的“主流”手机系统塞班和Windows Mobile都支持的语言,可以通过模拟器的形式实现一次编译处处运行,大大节省了开发者的成本。 开发者举着自由开放的旗号,为这两种技术争辩的主要原因很简单。举一个例子:如果你开发一款游戏,使用Flash或Java开发,那么只要进行一次开发,就可以在多个手机平台上进行发布。而如果用苹果规定的Object-C开发,那么就要单独为苹果进行一次开发。 一家公司,如果只有有限的开发人员,那么就只能做出取舍:要么首发苹果市场,要么首发其它份额。 所以开发者对苹果“封闭”的嘲笑,就像是驾驶了一辈子马车的车夫第一次见到只能在轨道上跑的蒸汽机车一样,是一种本能。 但蒸汽机之所以能引发工业革命,就是因为它牺牲了马的自由,取而代之用铁轨提升速度和动力。而当开发者逐渐尝到了App Store能给他们带来的甜头时,Flash和Java也就被彻底扔到了脑后。(当然,Android还是用Java的,只是和塞班那个时代的意义不太一样) 从本质上,SDK和App Store的模式又和分封制很像——普天之下皆为王土,本质上iOS的市场所有需求都是属于苹果的。你之所以能在这个平台上赚钱是苹果借你的手去管理土地。当苹果不高兴的时候,随时有权利收回你的封地。 它并不是没有这么做过,有多少创业公司都死在了iOS更新时把他们的功能集成进了系统。 在2009年,iPhone 3GS发布的那一年,人们热衷的一个话题:未来的互联网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 现在看,这个问题似乎早有了答案,只是许多人并不愿意去承认。 在当时,互联网上还洋溢着绝对自由主义的气氛。网民默认,只要连上互联网,就应该可以获得一切已经存在于网上的信息,而这个入口就是搜索引擎。 你可以在搜索引擎里搜到任何东西,而不会受到搜索引擎的干扰。没有任何一个网站会主动将自己与搜索引擎或网络黄页上屏蔽。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