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韩洪刚 感谢不再免费的互联网,音频已经可以卖钱了。 豆瓣“逆潮流”推出的付费音频项目,意外卖得不错,上线五天销量已经超过百万元。这个叫做豆瓣时间的产品刚刚上线了两个音频栏目,分别是《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和《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在成功学和心灵鸡汤泛滥的当下,谈诗歌和古典?这需要勇气。 好消息接踵而至。去年年底喜马拉雅 FM 发起了“123 知识狂欢节”,按照官方数字,销售额达到了 5088 万元。 三月初,罗振宇也宣布,视频节目《罗辑思维》将下线,以后只能在他自己的 App得到上听到音频。 如今各种图文和视频令我们目不暇接,我们拥有的信息已经太多,多到我们不得不放弃“互联网免费”这一自雅虎以来便天经地义的事实,花钱去购买、筛选信息和内容。 当眼睛的时间已经不够用的时候,依然空闲的耳朵成了内容供应商争夺的又一个战场。 在美国,音频在引起资本的注意。Jenna Weiss-Berman 辞去 Buzzfeed 音频部门负责人的职务,想自己创办一家播客公司,j2直播,于是四周内,便有四家 VC 向她提供资金。 动动嘴皮子就能拿钱的日子,看起来已经近了。 不过,在第一波付费明星节目之后,用户的留存率和复购率,让音频制作者们焦虑——网络电台上,很多人收听不到四分之一的内容便会选择跳出。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余建军对媒体说,付费模式做了半年,喜马拉雅的付费用户不到1%,还属小众。 音频付费是一个可以持续、且可以做大的生意模式吗?靠用户付费这一个单一的商业模式,是不是就能支撑起音频内容的收入和未来? 付费的代价 目前的付费音频内容,基本都还处在“知识付费”这个范畴,这导致内容的生产已经发生重构。 正如互联网观察者魏武挥所言, “内容做成课程式,体系化,可能更容易售卖。” 想要说服用户掏钱,就要组织音频节目,使其更加结构化、系统化,像课堂教学一样,由表及里,由浅及深,而非只是提供孤立的知识碎片。 目前的音频付费内容,从喜马拉雅,到得到,到豆瓣,多采用订阅模式,用户全额付清所有费用,但需要一定时间等待作者更新完毕——这段时间往往是数月到一年。这一订阅模式原型依然是播客,一个成熟的播客,内容会定期更新,订阅后便会自动下载——当然,播客总体上都是免费的。 对主播来说,这是个好模式,他们可以快速回收资金,如同收了预付款的作家一样,能够安稳创作。 但对于用户来说,所能依凭的,只有节目介绍信息和几期试听,此外便只能依靠对主播的信任了。 因此,自带流量效应的名人自然能够得到更多机会。无论马东,还是罗振宇,都已经在其他渠道积攒了不少粉丝,成为所谓的“头部大 V”。 在一番试水后,“名人”+“课程化内容”的组合,成了各大平台最需要争抢的资源。 豆瓣时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北岛、白先勇自己作为文化名人的号召力和可信度。李笑来堪称“得到”上的最成功的案例之一——“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这个付费专栏,推出7个月中有约13万人订阅,专栏销售额2546万元——这位前新东方名师、前知名博主、畅销书作家、比特币界名人本身就具有很大号召力。 订阅模式类似于健身房。为了有更好的形体,越来越多人去办了健身房年卡,但大多数人在开始几周之后,便把年卡扔在了抽屉深处。同样,有不少人买了不少知乎 Live、得到专栏、喜马拉雅节目,却很少去打开。 因此在单期内容组织上,制作者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在最开始便要向用户展示明了,自己提供的内容究竟有什么用——在音频这一形式里,不存在快速浏览这一方式。 《好好说话》上线喜马拉雅之前,喜马拉雅便与马东团队反复沟通,调整内容,直到双方都满意才上线。而豆瓣在制作《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时,也从最开始的提纲阶段便开始参与。姚文坛告诉 36 氪,这些主播都是当今文坛留名的人物,但做一档音频节目和写文章不同,和课堂教学也不同,要不松不紧,像坐在那里和人对面聊天,侃侃而谈,娓娓道来, “诗人田原便因为录音效果有问题,从日本回北京,反复折腾了好几次。”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