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陈晓楠在《一席》演讲时曾引用鲁迅的话说,“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陈晓楠告诉刺猬公社,她在腾讯将继续做关于“人”的非虚构视频节目,只是具体形式尚未确定,制作团队也正在搭建中。 这是腾讯新闻首次引入明星级主持人。这家不差钱的互联网巨头正在原创视频上发力,此前已经挖来了在央视供职长达22年的资深制片人李伦,担任腾讯网副总编辑。 此次陈晓楠转战腾讯,也是李伦从中牵线。李伦的兴趣正是研究制作关于“人”的非虚构视频节目,他在腾讯推出的《十三邀》、《听我说》等节目均属此类。 就像当初去凤凰卫视,陈晓楠说,她这次辞职加入腾讯,并没有经过太长时间的思考,也是“靠直觉做决定”。 她的直觉来源于生活中的变化,准确地说,是科技和互联网给媒体生态带来的改变——譬如,她看自己的节目都是在手机上看的。她越来越认同,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她想离这个趋势更近一点。 用陈晓楠的话说,这种新鲜的东西给她一种“痒痒的感觉”。去腾讯,是为了止“痒”。 或许,凤凰卫视和《冷暖人生》带给了她足够的光环。长久以来,外界已经对她形成了标签化的认知,这让她越来越意识到这其实是对她的一种限制。她想走出“安全区”。 当然,在薪酬方面,腾讯也“很有诚意”。 互联网已开始对传统媒体发起了从渠道到内容再到人才的全方位围剿。 从电视台移师互联网的媒体人名单上,除了李伦,还有前央视主持人马东、刘建宏,央视制片人郑蔚,前央广副台长王晓辉,前湖南台副台长王平等一众知名广电人。传统媒体被抛弃,似乎成为了常态。 电视台已经开始局限人才的发挥了吗?传统广电人进入互联网会有哪些优势和包袱?互联网视频节目究竟与电视台节目有什么不同?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非虚构视频节目应该怎么做?陈晓楠在她位于北京希格玛大厦的新办公室里,与刺猬公社聊了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冷暖人生》早期曾强烈不想干 刺猬公社:从大陆的两个顶级电视台,跳去凤凰卫视,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陈晓楠:我觉得我在北京电视台和央视的时候,是一个刚毕业进入媒体的那种学步的阶段。 我在北京台的时候特有意思,还当了一个英语节目的小小制片人。我们那个头儿特别好,没给我们什么特别多的限定。他说,你们想做什么就自己去做。我就自己做了个教老外学中文的节目,把中文字的成语表演出来。 那会儿撒贝宁是我的实习生(笑),他特别会表演,给我即兴表演成语“五十步笑百步”,棒极了。后来撒贝宁每次见到我都说,“晓楠姐我要杀人灭口!”我说,你要得罪我我就给你播出,带子都在北京电视台呢(笑)。 那会儿就是玩儿,特别快乐。跟撒贝宁一块晚上吃夜宵,他还在我们家写稿子。我对北京台的印象就是老熬夜,一个星期熬两三夜,大冬天的,熬了晚上就去人大吃涮羊肉。 特别幸运的是,我后来进入了北京电视台的国际部,它给了我们这些小孩一个创作空间,甚至让我去当一个小制片人,连布景都要我们自己去弄。从入行起,北京电视台就没有框定我的思维。只不过在那儿,我没有做太多专业主持人做的事。 后来我又特别幸运去了中央电视台。我觉得一路还是挺命好的,当时北京台也没有不同意。到央视,有团队有班底。 第一次上《财富论坛》那个是对我特别大的考验,因为我不怎么懂财经,非常多的外脑团队来给我们打知识,让我们去表现,现在想想真是太奢侈了。专家把问题都给写好了,我只需要吃透了用自己的小聪明把它表现出来。当时,《财富论坛》震动也蛮大的。 前面这两个阶段,其实是打了一些基础。它们对我的思维有一个特别好的训练,这两个平台也给我极大的自由。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