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台开奖现场直播 j2开奖直播报码现场
当前位置: 新闻频道 > IT新闻 >

报码:【图】谈谈内容创业与知识变现

时间:2017-02-21 21:36来源:本港台现场报码 作者:本港台直播 点击: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所有向前勇敢地探索的人儿都值得被尊重。 去年年底,我写了对下一年的行业预测,有一条是「内容变现成为一个新话题」。现在看起来,内容变现的确有可能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所有向前勇敢地探索的人儿都值得被尊重。

  

报码:【图】谈谈内容创业与知识变现

  去年年底,我写了对下一年的行业预测,有一条是「内容变现成为一个新话题」。现在看起来,内容变现的确有可能成为行业话题。

  谈钱庸俗,内容变现无非是通过内容赚钱,而享受了免费服务的用户一般不会为内容付费,有一小部分评论家则认为,这些靠做内容赚钱的人,是在贩卖不值钱的二手知识,这个论调非常流行。

  据我观察,颇为有趣的是,断言二手知识不值钱的人,或是鄙视二手知识的人,其实也没有为他所谓的一手知识付过什么费。甚至他们也没有去观察内容创业者们到底在做什么,就武断的做出结论,其实是懒于思考,懒于思考的人喜欢给任何事物下简单的结论。当然,这样的懒于思考总是可以收获一部分人的认同,认同的人只是要找一个跟他们一样的答案。

  我可能具备一点实践的经验,算有点发言权。我自己运营了一个公众号,有几十万读者,一些文章会收到读者的小额赞赏;在公众号的基础上,尝试性的做了一个收费服务,「小道通讯」,有 1000 多个订阅;我在「小密圈」这个 App 上开通了一个付费读者群,有 10000 多人在里面;我深度使用了「分答」「值乎」「大弓」这些付费问答应用,现在正深度使用微博问答的应用。

  我在「得到」上订阅了,吴军、和菜头、李笑来、郝广才、刘润… 我要看看他们在写什么。也仔细研究了这个 App 的各种细节。(一个题外话是,现在你能看到所有分析「得到」的流水以及作者酬劳的,都偏差很多,那些分析数据既业余又外行。)

  因为这些经验,对一些此前我不太了解的事情有了我的答案和解释。

  有些人用「值不值」来评估自己的付费。比如,花了钱提问一次,然后会考虑值不值,哪怕是花了一块钱在微博围观,也要用「值不值」的思维来评估自己的消费。我认为这是一个思维误区,也是个消费误区。「值不值」的潜意识是「性价比」。如果一个用户一直考虑性价比,可能就不太能从服务里得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为什么?因为服务的有效性和价值体现才应该是用户最值得考虑的事情。

  用户「赞赏」一篇文章,付费订阅某个作者的服务,其实是另一种消费目的,是某种意义上的投票,体现了一种认同感(这经常被人诟病为贩卖情怀)。在这个前提下,一个用户可以从中得到想要的价值,他/她会为之付费。比如,一个读者为公众号文章赞赏,通过文章他/她得到了共鸣,得到了启发,得到了某种线索,这些才是内容的价值。

  一篇文章对一个人值 1 块钱,对另一个人可能值 10 块钱,对另一个人的价值可能是 0 ,在旧的订阅模式下,我认为这个价值很难得到体现。

  有人说,某纸质杂志一年订阅费用才一两百块,难道你写的比杂志还值钱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杂志既然如此便宜,为什么还没有人订阅呢?你当然可以去订阅杂志,但我知道没有多少人会把杂志看完,更不要说他们从杂志里面能得到什么了,甚至他们会认为纸介质的东西在家里占地方。也就是说,花了钱,还会继续带来开销。

  纸质杂志本来可以更值钱,但问题在于处理了大量信息的杂志编辑们并没有把内容做到更有价值。举个例子,一本杂志发行量为十万,平均下来一篇文章可以有多少人看到?比你预估的还低。如果是周刊,意味着要维系一个规模的出版团队,而这个团队只做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发行后,并没有高效的传递到目标用户那里。这是传统内容生产者没做好的地方。

  没做好的地方还在于,内容生产的成本过高,而且没办法对内容生产者做更好的激励。媒体怎么生产内容?一个记者或编辑,他们的收益是比较稳定的,即使写出了更好的内容,但更好的内容所带来的价值,没让他们得到适合的物质回报,很难激励到他们。时间久了,更好的作者会流失,初级内容生产者进来补位,这个分配机制必将带来内容质量的下降。任何一本纸质杂志,内容质量如果持续走低,订阅量也会持续下降。直到进入「死亡螺旋」,杂志社关门了事。

  订阅了杂志,有后续的内容服务吗?作者能与你互动吗?会给你提供更多有效的内容线索吗?恐怕都没有。这意味着,你看到的内容,其实是死内容,你看到内容的时候,内容就已经过时了,不要忘了,印刷出版是有周期的,这个周期本身意味着某种低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