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现在是“资本寒冬”,现实似乎也没有如此残酷。很多新创公司依旧能够从资本市场融到钱,只不过缺少了当年动辄数亿美元的豪气。 在过去两年里,有一个行业的热度有增无减,它就是——出行,单就融资状况及发展速度来看,网约车和共享单车令人咋舌:滴滴出行在半年内获得了超过 50 亿美元融资;共享单车的头两名——ofo 和摩拜也已经得到了数亿美元投资,让共享单车挤满一线城市人行道。 多亏了互联网,网约车和单车即使缺少盈利的机遇,也能一路生存下来。但是资本无法解决所有问题,除了抢占市场,网约车和单车还需要想得更多。 四年网约车与一年单车,中国人的出行因此而变 自 1969 年北京地铁首次开通以来,中国城市居民的日常通勤一直没有大的变动,公共交通被公交车、出租车和地铁瓜分。 在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出行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据高德地图发布的《2016 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国有 1/3 城市通勤受拥堵威胁;在北上广深的一些地铁站里,进站的市民排成了长长的蛇形队伍。
(北京的交通拥堵,图片来自:the daily beast) 打车软件出现之前,想打车的乘客只能站在路边等车,即使打车时间不是高峰期,能否拦到出租车依旧要看运气。有了打车软件之后,我们只要打开手机 app 就可以预约出租车,还能通过移动支付付款,解决了出租车司机和乘客进行现金交易的麻烦。随着 Uber、易到等竞争对手的加入,网约车服务从出租车拓展至专车、拼车、小巴。 在这个模式中,滴滴等网约车平台扮演了资源分配者的角色,乘客与司机不需要出现物理上的接触,也能预约自己需要的服务。另外,网约车平台还为用户提供丰厚的补贴,这些补贴相当于催化剂,为网约车平台拉来了无数活跃用户。 于是,短短两年时间,一二线城市居民的打车体验彻底被重塑了,你再也不用路边招手傻等半小时被连番拒载,整个城市的车辆调度系统就装在你的口袋中。
(图片来自:EPA) 网约车烧钱抢市场的同时,一些创业者在谋划着解决出行中“最后一公里”的痛点。 2015 年,ofo 共享单车在北京大学放出 2000 辆共享单车。同年,摩拜单车成立,经过半年的研发,开始小规模投放首批单车。 公共自行车和联网自行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北京早在 2008 年就建立了市政公共自行车,杭州市更是形成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公共自行车体系。在北京,使用公共自行车需要提供身份证件、带 C 标的一卡通前往特定网点办卡,还需要签署一份《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合约》;所有公共自行车都要停靠在固定的停车桩上。
(北京市公共自行车,图片来自:自行车之家) 市政公共自行车的使用体验并不能令人满意,复杂的办卡手续以及取还车模式浇灭了不少消费者的热情。共享单车恰好用互联网以及简单的智能硬件技术,解决了随处取车、随处还车的问题。摩拜单车内置了 SIM 卡,利用 GPS 定位,用户可以在手机 app 上寻找附近的单车,app 扫码完成开锁,关锁则自动完成计费。只要缴纳一定金额的押金,即可在所有城市使用同品牌共享单车。 简单的使用流程拉低了共享单车的用户门槛,各个平台充沛的融资也让它们得以更快地投放新自行车,共享单车触手可及。尽管不少共享单车骑着费劲,一些用户上私锁、蓄意破坏的问题屡见不鲜,共享单车仍然凭借这些优势,成为目前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还有不少用户把它当成城市旅行的代步工具。
网约车与共享单车是“资本寒冬”里鲜有的,不涉及太多新兴技术的商业模式,恰恰是这两个看起来没啥技术含量的服务,难得地撼动了中国大量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甚至影响了国家政策的制定。 2015 年滴滴受国家网信办邀请出席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一些地方政府与滴滴达成合作,借滴滴的大数据改善城市交通;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在 1 月 13 日参加了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座谈会,总理对共享单车表示了肯定: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