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有更多新业态像这样,依托互联网和服务业带动制造业的发展……谢谢你,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春风。 资本成就了专车和共享单车,它们都变成了烧钱的游戏网约车与共享单车能在短时间覆盖到普罗大众,离不开资本的支持。 2014 年初,微信支付在第一轮为期 1 个月的补贴活动(1 月 10 日至 2 月 9 日)中投入 4 亿元,让嘀嘀打车用户突破 4000 万,也培养了用户使用微信支付的习惯。同期,支付宝和快的打车宣布投入 5 亿元补贴用户,第一轮补贴活动“直到 5 亿元花完为止”。在持续近半年的补贴大战中,双方阵营烧掉了超过 24 亿元。
(图片来自:Giphy) 这只是嘀嘀打车与快的打车进行的第一轮补贴大战,类似的事情在接下来 2 年里屡见不鲜。在共享单车的地盘里,烧钱游戏的主角不是用户补贴,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自行车。 如果当年的滴滴、Uber 中国、神州专车不做用户补贴,专车市场恐怕还成不了大众市场,滴滴的主要业务仍然是出租车;不烧钱的话,ofo 共享单车可能还屈居在高等院校里,摩拜单车只是少数城市年轻人的新鲜玩意。 网约车和共享单车市场之所以聚拢了如此多的资本,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们出行的痛点,能吸引到大量用户。在一个遇冷的创业环境中,它们是投资人为数不多的选择。既然选择不多,那好不容易抓住红利的投资人,势必会把更多的资源投入这个行业。 投资人真正看重的并不是它们能不能健康发展,而是能否从中获利。因为资本主导的逻辑已经成了中国互联网的常态,只要早期的投资方能收回成本,他们就会不断地吹大泡沫,推高企业估值。当后续有新的投资人选择接盘,早期投资人的资金都可以退出,获取高额回报。
(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合影,图片来自:新浪科技) 通过激烈的竞争拔高投资对象的估值,是资本的合理需求,也是这场烧钱游戏的规则。共享单车和专车的生意从精打细算地生存变成了烧钱游戏。 当烧钱抢市场成为首要目标以后,节约成本不再是创业公司考虑的事,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占据市场、占据市场、占据市场。 几乎每一个共享单车的发展路径都可以概括为如下的循环:“融资——投放新车——进驻新城市”。每一辆颜色分明的共享单车都是一个流动的广告,省下了一大笔推广费用;半小时 1 元、5 毛钱的超低使用成本免去了用户补贴;在共享单车领域里,用户缴纳的所有押金、车费都归平台所有,不存在分成的纠结……所以,有多少车就意味着有多少潜在用户,代表一家公司的影响力和可能的估值。
烧钱换市场的发展逻辑是赢者通吃,尽管海外互联网公司也存在一段时间以亏损谋求扩张的现象,但并不会像中国的网约车、共享单车市场一样疯狂。 它们都提供了便利,但不代表就是可以赚钱的生意 市场上有那么多钱,这就像考试的日期被推迟了一样,你根本不需要更努力地学习,只需要晚些再用功。 硅谷著名投资人 Roelof Botha 曾经认为,充裕的市场资金让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得以生存下去。传统的商业中,一家企业没有了资金很可能就意味着它走向死亡,但是在互联网行业里,很多企业整个生命周期都在向外界寻求资本,投资者想通过这些企业获得资本回报,开奖,创业者需要迎合投资者对于回报率的期待,于是能否赚钱反倒不一定是企业发展中的第一考虑要素。 在相继打败了自己的最大竞争对手后,滴滴出行垄断了中国市场,然而在拿了 100 多亿美元之后,这家成立了 4 年的创业公司似乎也没能实现盈利。 根据深圳创投云服务提供商 VC SaaS 发布的《滴滴出行 & Uber 中国合并后数据分析报告》,在今年 8 月 1 日到 11 月 17 日期间,每天打开滴滴出行的用户比例从 4.5% 下跌至 3.4%,下跌幅度达到了 27%,而 Uber 中国的数字,则从原来的 0.5% 下跌至 0.1%。
这些活跃度低的数据可能来自于“诸多合作伙伴的数据交换”,当然,合并之后补贴的下降也会造成一些价格敏感型用户的流失。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