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 Google 最受益的是它对工程师思维的要求——全球化。每一个功能的开发,都要考虑是否在全球范围内适用,而不是只为某一个国家或特定场景去做。因此,从系统架构到每一行代码的实现,都会变得非常不一样。这也是国际化公司跟本土化公司在技术上的本质区别之一。 由于政策上的一些特殊要求和东西方用户使用习惯的不同,我们团队曾经在 Google 全球的代码库中,添加了很多只有中国能用的代码。我们在跟总部交流时,有时候会讲:“这个功能是中国特有的。” 但美国总部会思考类似于 “搜索推荐” 这样的功能能否在全球推广。 当 Google 把大部分业务撤出中国大陆后,我眼瞅着谷歌地图从原来 48% 的市场份额直线下降,团队所做的努力都付之一炬。我相信 Google 高层做决定有它的考量,可以理解,但最后的结果对我们执行层面的员工来讲打击太大了。于是 2010 年 3 月后,我决定从谷歌离职。 但即使离开 Google,我也会随时随地怀念原来的日子。Google 提供给员工发挥创造力的空间,还有技术大牛在专业方面的指导,都是其他公司难以比拟的。我觉得无论一个人在 Google 待多久,他的人生都不会贬值。
2010 年夏天,在知春路的一个咖啡馆,和刘骏、孙铮、王东还有其他几位同批从谷歌中国离职的同事一起,我们决定做一个创业项目:云云网。
▲ 2012 年上线的云云网 是第一个社会化搜索引擎,目标是为用户提供更精准和个性化的结果。 那个时候 Google plus 还没出来,我们想结合搜索与社交,做新一代的搜索引擎。我们觉得搜索不仅要和关键词相关,更应该和用户的特点相关,每个用户根据同一个关键词搜索出来的页面都应该是符合他个性化需求的。 现在回想起来,可能国内的创业史上很难再现云云网那么漂亮的技术团队。当时我们的团队里有 60、70 个技术人员,从谷歌中国跳槽的工程师最高峰时达到了 15 个,微软、百度的技术大牛也加入过我们团队。 头一回创业,我们都特兴奋,觉得好像还在 Google 工作,但变得更自由了,想做什么投票决定后就立马去做。产品的开发期是很甜蜜的,无论出现任何困难,大家也觉得总是能够克服。 但当我们 2012 年真正把产品投入市场的时候,才发现 PC 端搜索市场上的仗已经打完了。我们过于强调技术上的完美,却错过搜索市场自 Google 离开中国最好的时间窗口。当时百度是搜索领域的老大,360 搜索排第二,搜狗跟腾讯结成了联盟,很难容许其他搜索品牌进入这个市场。 除了要把握好时机之外,我们得到的最大的教训是:做一个公司,需要有一个全方位的核心团队,而不仅仅是由技术驱动。运营团队、产品团队、技术团队,这三块在互联网创业公司里缺一不可,至少在中国是这样,而我们缺少了运营团队。 云云网的团队基本延续了 Google 的员工结构,工程师占了绝大多数,过高地估计了技术的力量和产品的自增长。Google 是非常鲜明的工程师文化,但在中国其实要面临挺大的风险,好的技术、好的产品不一定拥有好的市场。 2013 年,云云网被新浪收购。当时微博每天就能达到好几亿条,整个平台对搜索技术的要求很高。云云网没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产品,而是成了微博背后的核心搜索。
▲ 万达电商是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缩影。 2012 年下半年,在云云网创业项目结束之前,我加入了万达集团,担任万达电商的 CTO。那时候 O2O 的概念刚流行起来,万达电商也刚起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