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现在互联网金融有多火,但很多人依然将银行当成最有保障的金融机构。虽然银行一直处于强势位置,对大众切身相关的利益并不是十分看在眼里,但缺少了银行,金融市场几乎无法进行下去,甚至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会被冲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重”的银行愈发不适应当下的快节奏社会,并且被互联网带来的种种新变化冲击地摇摇欲坠。 为此,银行不断推出种种措施以对抗是时代的变化。据报道,近日就有国有银行的部分网点拒绝对普通客户办理业务,只接待定期三个月以上、存款达30万的客户。拒绝普通客户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互联网银行又能否抓住这一良机正式上位? 银行网点转型变“富人银行”:成本“不划算”带来的改变? 有业内人士透露,确实有部分银行的少数网点开始悄然拒绝普通客户,只做对公业务和VIP,但又不敢明示。究其原因,在于近几年银行业绩增速不断下滑,转型压力颇大。而很多普通客户对银行来说是一种负担,前者对银行创造的价值不高,有的甚至还要亏本。这么一看,银行网点转型变“富人银行”,似乎是有着自己的苦衷。 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工、农、中、建、交五大行职员较去年底分别下降了7635人、4023人、6881人、6721人和577人,共计超2.5万人。与此同时,银行员工的薪酬也大幅降低。工行、建行、农行的职工薪酬及福利总额同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农行降幅为2.89%。而民生银行2016年半年报对外透露,员工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2%。银行的职位再也不是“铁饭碗”,甚至很多人都在网上喊出“XX银行,毁我青春”的口号。 bank innovation网站在全球主要银行创新国家进行了一项调研——2020年的银行将会是怎样的?其中主要趋势有:数字银行时代必然来临,95%的银行交易将实现数字化,银行分支机构将被超现代的微型网点取代;一些银行家预测,2016年的银行裁员只是个开始, 2020年很多基础岗位将只保留20%的银行员工…… 这一切都表明银行的压力在不断增大,atv,转型变为“富人银行”也是出于无奈。毕竟要狠命缩减成本,自然就顾不上普通用户的利益和感受了。但不管怎么说,在大众还普遍认为银行是为所有人服务的时候,银行就转型“富人银行”,还是操之过急了。 “微众市场”的万亿规模 互联网能抓到吗? 眼看着银行火烧眉毛,自顾不暇,互联网金融企业自然心里就乐开了花。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已经申请了银行牌照,能够涉足原本触及不了的领域和业务。相对而言,互联网银行如阿里网商银行、腾讯微众银行等都背靠巨头互联网企业,沉淀着数亿用户的数据。而这些数据是一座大金矿,通过充分挖掘,能够制造出一张基于社交关系链的金融大网。在这张大网下,有着万亿的规模。 此外,相对于员工数量众多、线下网点分布广泛等导致成本居高不下的银行来说,互联网银行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比如阿里网商银行就以互联网方式经营,不设物理网点、不做现金业务,没有分行、没有柜台,atv,纯粹线上运营。不走依赖资本金、物理网点、人员扩张的发展模式的互联网银行,完全就是轻装上阵,成本较低。 但如果认为这就是互联网银行腾飞的起点,却高兴地太早了。就目前来看,互联网银行还远远不能与银行对抗。其发展难点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盈利,另一方面是吸收存款。盈利方面,虽然阿里、腾讯等都有着较强的大数据能力,但纯互联网模式下的贷款风险太高,导致盈利困难。而且互联网银行往往只是针对小微客户,比如阿里网商银行就服务小微客户,不做500万元以上的贷款,不做“二八法则”里20%的头部客户。大客户还是掌握在银行手里,互联网银行只能将难以从银行贷款的小微客户当做突破口,但盈利难以得到保障。 而在吸收存款方面,互联网银行没有相关业务是因为没有资质。此前,央行将个人银行账户分为Ⅰ类、Ⅱ类、Ⅲ类银行账户。互联网银行没有网点机构,因此只能通过电子渠道为客户开立Ⅱ类或Ⅲ类银行账户。根据账户分类体系,微众银行不得通过Ⅱ类和Ⅲ类户为存款人提供存取现金服务,不得为Ⅱ类户和Ⅲ类户发放实体介质。因此,互联网银行目前只能通过其他银行I类账户向微众银行转账,但无法实质直接面对零售客户开展吸收现金存款的业务,仅能作为资金沉淀的中间通道。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