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观察 近日,央行发布了大额存单新政,将个人投资人认购大额存单起点金额由“不低于30万元”修改为“不低于20万元”。在业内人士看来,监管部门希望通过降低投资门槛为大额存单市场扩容、改善大额存单在个人投资者群体销售遇冷的局面。不过,这一愿望似乎很难实现。《金融投资报》记者调查发现,降低了门槛的大额存单依然很难赢得成都投资者的青睐。不少投资者均认为,“低利率”才是大额存单的最大硬伤。 本报记者 吉雪娇 增储利器效应不明显“此次大幅降低个人投资者认购大额存单起点金额是为了推进大额存单业务发展,拓宽个人金融资产投资渠道,增强商业银行主动负债能力。”对于此次大额存单新政,央行如此强调。 值得关注的是,此时距离大额存单“周岁生日”,仅有短短10天。去年6月2日,央行正式推出《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行及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可率先开展大额存单业务。 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彼时,大额存单的发行一度被寄予厚望。“30万元的认购起点,约等于存款的安全性,以及较高的收益及流动性……”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的分析人士看来,具备这些特性的大额存单为普通投资者开拓了一条新的投资渠道;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大额存单的门槛不断下调,大额存单将会占据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的绝对市场份额。 然而,在丰满的理想背后,其触碰到的是略显骨感的现实。去年6月15日,首批大额存单产品正式问世,9家银行统一将这一新产品的“门槛”确定为个人30万元起存。但值得关注的是,从此次发行的大额存单产品来看,利率普遍为央行基准利率的1.4倍,即一年期利率为3.15%,这无疑与此前的市场预期存在一定差距。 较低的利率水平,加之不低的门槛,令大额存单产品对于个人投资者们的吸引力直线下降,不仅未能如期获得“开门红”,且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尴尬位置。 大额存单或持续遇冷 面对这一情况,银行也一度试图对大额存单“施救”,而其瞄准的目标,正是大额存单的另一个优势——“未到期可转让”。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大额存单在转让过程中亦仍有限制条件,下家须为银行老客户,比如客户今年初购买了大额存单,下家须有今年初前在银行开立的账户,才能顺利过户。总体看来,转让机制的悬而未决下,“可转让”功能并未能够如愿被推而广之。 这一切也令大额存单个人业务表现始终欠佳。从《金融投资报》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尽管多家银行都推出了大额存单产品,发行规模也有所增长,但业务的主要办理者依然是企业、机构等单位客户,与之相比,普通储户并不买账。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将大额存单的认购起点骤降至20万元,是否能够如愿提升个人投资者的购买热情?有市场人士认为,仅仅降低认购门槛的意义不大,与“高门槛”相比,利率水平的趋同化才是投资者“不待见”大额存单的关键因素。 受央行降息影响,大额存单的利率也多次随之下调。总体看来,目前在售的大额存单的利率均比首发“缩水”明显。按照40%的上浮比例,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分别仅为1.54%、1.82%、2.09%、2.1%。,即使少部分小银行上浮幅度达到50%,一年期利率也只有2.25%。 “毕竟20万起点也不低,一年期利率才2.1%的话,不仅与普通定存利率相差不大,跟银行理财产品、国债、货币基金等的收益差距还是有点大。”有多年投资理财经验的成都市民陈女士向《金融投资报》记者表示,“如果未来利率水平没有变化,本港台直播不太会考虑大额存单作为理财方式。” 种种迹象显示,利率水平的“不给力”似乎仍将持续。普益标准研究员钟鸿锐曾指出,在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额存单的收益率都将维持在低位,甚至有继续降低的可能,最后其收益可能会于同期定存利率相当接近。 作者:吉雪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