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科技 文/木木 海尔再次摘得全球家电市场第一的桂冠。近日,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2016年全球大型家用电器品牌零售量数据显示,海尔大型家用电器2016年品牌零售量占全球市场的10.3%,居全球第一,这是自2009年以来海尔第8次蝉联全球第一。 究其原因,这与海尔的国际化和转型战略不无关系。海尔是最先打开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通过最近几年大手笔的海外收购,旗下已拥有海尔、高端品牌卡萨蒂、新西兰品牌斐雪派克、美国GE、日本三洋等6个品牌,这也加速了海尔国际化扩展的步伐。 除了国际品牌战略,海尔互联网转型之路已初现成效,从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早在2013年提出的“人单合一”到如今海尔内部创立的3000个小微公司;从互联网工厂到产品的定制化再到产品与用户的交互;从智能家电生态圈的建立到拥有用户数超过1.3亿的“U+”智慧平台,atv,海尔已俨然从家电制造公司转型为一家拥有2000亿规模的平台型公司。 走出去:让当地管理者有充分决策权 从1997年开始至今,海尔国际化之路已有20年,目前已在100多个国家建立10个全球研发中心,40多个销售中心、108个工厂、21个工业园,2016年海外生产将突破2000万台。 海尔扩张海外市场一直提倡自有品牌,资料显示,在全球白色家电产品中,每10台就有4.1台是中国生产全球销售。中国自有品牌不到4%,而海尔品牌在4%中占到了82%。通过最近对海外家电品牌的收购,海外业务已占据整体海尔集团收入的近一半。 在谈到海尔国际化战略与其他企业的不同,海尔海外市场总经理李攀表示:“很多企业都是以中国为基地,以出口为主。但是我们是打造出跨文化的全球运营,在我们最近几年的三次跨国并购中,使人效合一得到了落地。” 此外,在创牌的基础上,做到主流高端引领。目前,在日本市场,海尔冰箱、洗衣机市场份额占11%,超过了日本当地NB品牌排名第五,但价格却超过了当地主流的日本品牌。而在欧洲市场,海尔家电产品平均单价为599美元。 通过本土化运作,海尔在收入和利润上均超出了并购前的预期,例如2011年收购三洋之后,不仅拥有了冰箱的“冷冻保鲜”核心技术,当年让还处于亏损的三洋实现了盈利。2012年12月,海尔完成对新西兰家电品牌Fisher Paykel的收购后,让其滚筒机产品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占据当地市场份额的22.4%。在2016年6月6日完成GE家电的收购后,借助GE原有的优势,海尔欲将GE打造成整个北美硬件孵化的硅谷,实现制造业的开放平台。 李攀认为,海尔全球的跨文化运营能力是支撑海外业绩的基础。“海尔没有派一个管理者到当地,而是给了当地管理者充分的决策权。” 互联网变革:国内市场逆势增长 海尔最近几年实行的互联网变革对于负责国内市场的李华刚深有感受,他认为,将卖货从线上扩充线上或者开通一个企业公众号并非是营销的互联网变革。“从用户需求出发,将流程倒过来。”海尔中国区首席市场官李华刚透露,海尔通过线上销售体系的搭建,包括经销商、客户、销售员工等都可以通过移动端来实现从下订单到购买等所有的流程。 “海尔的客户和产品数量庞大,仅乡镇一级的经销商就达3万多个,通过线上平台的搭建,我们可以随时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李华刚表示。 线上平台让海尔原有的月度订单变为日单,实现了零库存。“现在海尔49%的商品还没在市场上销售就有了订单。”李华刚称,另外是海尔产品型号的大幅度减少,以及交易频次增加。“海尔现在的一个月的进货达到了22次,旺季的时候一个月达到了28次。” 其实,零库存早在2013年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就有提出,他曾表示,原来企业是为仓库制造产品而不是为用户制造产品,先放在库里再去促销,而零库存原则下,产品在最后总装线上时就应该确定是卖给谁的。经过4年的时间,海尔最终实现了零库存的管理。 海尔的变革也让海尔最先尝到了甜头。2015年底,空调行业库存总量已突破4000万台,企业纷纷陷入价格战,利润也持续下滑。但海尔却并未受到影响。从2016年海尔国内市场业绩来看,海尔整体销售增长26%,远远超出整体家电行业7%的增幅,而白电市场占有率从13.9%提升到14.5%。 从互联网工厂到定制产品到用户交互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