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小饭桌新媒体主编 袭祥德 - 几乎同样的起点,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持续繁盛,而有的企业却踟躇难行,最终卖身求生? 刚刚被苏宁以29.75亿收购70%股份的老牌快递公司天天快递给创业者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范例,在20年的时间长度里,在重要的十字路口,决策的失误是如何频繁累积,而让企业失去了独立生存的机会? 2014年6月13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一个股权转让纠纷案件进行了终审判决。 案件的原告是天天快递公司,包括法人代表奚春阳,以及陈向阳、何文效、张鸿涛等一众公司高管。 案件的被告是天天快递最初的创始人詹际旺、詹际盛、詹际恒、詹际炜四兄弟。 ▲ 天天快递最初创始人之一詹际盛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二审民事裁定书显示:奚春阳接收公司后,詹氏四兄弟违反了2012年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中的债务承担约定,拒绝承担总共1.48亿外部负债中超过9500万的部分(即5340万负债)。 被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告上法庭,这种滋味一定不好受。而比这更难受的可能是,詹氏四兄弟自此成为了天天快递这家公司的陌路人。 而时至今日,奚春阳当初1.6亿从海航收购天天快递60%股权的冒险行动,终于完成了闭环,4年时间套现超过20亿元,成为最大赢家。 一家拥有22年历史的中国最早的快递公司之一,在几经转手后,送走了它的第一代创始人,它的第二代管理人,与第三代掌舵人,最终投入了苏宁与阿里巴巴的怀抱。 申通、圆通、顺丰、天天快递,1993年前后几乎同时起于草莽。20年来斗转星移,三家已先后借壳上市,江湖地位稳固,就连后起的韵达都已确定了借壳上市计划,2002年成立的中通则在纽交所上市,成为2016年规模最大的IPO。 相比而言,天天快递命运多舛,这一次会是它的终局吗? 8000万与20亿:“守不住”的创始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间的收购兼并就像年轻人谈恋爱一样普遍和频繁。 但在20年前,中国的第一代创业者和实业家们,凡是能够走得更远的,不仅嗅觉足够敏锐,行动力足够强,关键是足够坚持。 天天快递创始人詹际盛无疑是兼具商业嗅觉和行动力的人。 1993年,他与聂腾飞一起创立了申通,开始做起跑腿和快递生意,利润颇高。 第二年,由于内部原因,詹际盛离开申通回到杭州,兄弟四人成立了天天快递。 从每天一两单开始,到2003年底天天快递开通了102家公司,全年派送快递400余万份; 2007年底,天天快递的服务网点已覆盖600多个城市,业务量每天超过25万票。这当然是非常不错的成绩,“天天快递”甚至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按照今天的话来讲,詹际盛抓住了快递这个风口,实现了从0到1。但是在从1到10,甚至到100的时候,詹氏兄弟的视野和思路出现了误判。 第一,坚持低价路线,主打中低端市场,詹际盛认为“总有人愿意接受价格相对便宜一点的服务”。 第二,坚持加盟模式为主,面对申通、圆通扩大直营比例的行为,詹际盛明确表示不扩大直营比例,加盟更适合中国发展。 詹际盛任天天快递董事长期间,除了南京、上海、杭州等几个直营公司外,天天快递大部分网点都是加盟商,总部不参与运营,而是直接在全国建立众多集散分包中心与加盟商对接。 挑战随之而来。一方面快递创业公司在大量建立,竞争激烈,门槛非常低;另一方面,电商开始被普遍接受后,购物的体验与快速速度和服务质量开始紧密结合。 2004年,淘宝的交易额只有10亿,2005这一数字暴涨至80亿,到了2006年达到169亿,之后连续几年都在翻倍增长。天天快递并没有抓住电商崛起带来的发展机会。 没有及时升级自己的商业模式,让天天快递的发展很快遇到了瓶颈。快递速度慢、服务差、投诉率高居不下,让天天快递迅速退居二线。 到了2010年,眼看对手迅速崛起,缺钱、缺管理的天天快递一步步演变成了经营危机。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