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国内首家专注于农业领域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农分期”向小饭桌独家披露已完成亿元级人民币B轮融资,这也是农金创业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融资。本轮融资BAI(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领投,真格基金、顺为资本、源码资本、明势资本、涌铧投资、国金证券等机构跟投。小饭桌担任此次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 ▲ 农分期创始人周建 伴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徙,农村的土地荒废率正在逐年上升,越来越多农民开始逃离乡村,奔向城市,“后城市化”背景下,规模化土地种植成为下一步发展的趋势,在农村中孕育着大量金融需求。 2013年底,农分期开始尝试将互联网金融与农业规模化生产场景结合。2015年7月,曾获得梅花天使创投、明势资本联合投资的千万人民币级别投资。2016年1月获得由顺为资本领投,源码资本、涌铧投资和明势资本跟投的数千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 农分期的服务对象为农业种植大户、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群体,满足经营性农户在农机、农资和土地流转等方面的金融、产品、技术、支付等方面需求。目前网点覆盖江苏、安徽、江西、河南、山东、湖北、河北等粮食种植大省,设立县级办事处100多个,业务覆盖逾万村镇,已为2万多农户提供服务。 农分期创始人周建介绍,目前农分期主要的三块业务——农机、农资和土地租金的分期服务。其中农机产品涵盖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产品来自于线下合作经销商,农资产品包括种子、农药和化肥。用户平均借款额度约为8万元。 ▲ 客户经理走访农户 农业金融的两大刚需和四个难点 互联网+农业是2015年创投领域的一个热门,也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一个探索方向。大部分互联网金融项目倾向于消费类,农分期做的比较特殊,主要关注农业生产,选择以农机切入农村的互联网金融市场,背后有周建对于农村市场的观察。 当下,留在农村的多为老幼妇孺,人口不超过两亿,这意味着,农村的消费场景越来越“薄”,但是生产经营者没变,这个群体具备三个特征:早期积累起一定财富、承包了一些土地、平均年龄42岁,这也是农分期用户的典型用户画像。 这群人普遍临两大需求:第一是金融需求,即需要钱;第二是信息需求,需要技术、信息的匹配,需要电商平台帮他买到更便宜的生产资料,需要农产品交易平台帮他把农产品卖掉。 不过,农业规模化生产,到底是信息先行还是金融先行?早期周建进行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尝试做信息方面的服务,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需求包括农机、农资和土地流转,农户对于资金的需求是最为迫切的,“农机是农村老龄化和土地规模化以后的首要刚需”。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大国,2015年我国农机总产值为4283.68亿元,已经连续10年增速超过20%,到2020年,我国的农机市场将会达到1万亿元。这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然而,现阶段传统金融机构以及农村接待市场等无法很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农村金融依然面临四大挑战: 首先是农户征信缺失,农村70%的农户是“白户”;另外,农户单笔贷款额度高,例如买一台农机十几万,自己首付6、7万后需要金融服务,但农村信贷无法按小额消费金融模式操作,因为没有房产等,无法判断风险; 其次,缺少可以抵押的固定资产。规模化生产后,种植大户租来的土地不归其所有,没有土地权限就无法办流转担保,对于大量的规模化生产的农户来说,通过土地质押实现经融杠杆是不现实的。 最后,农村的网络化程度滞后,信息搜集大多靠落地收集,成本较高。 因此,农分期将目标用户定位于规模化种植的农业大户与农机合作社。在风控方面,农分期采取线上+线下风控的模式。周建介绍,农分期组建了由农村出身大学生构成的300多人线下地推和风控信息收集团队,每人负责3个乡镇,atv,注重从个人、家庭和社会属性三个维度考察用户还款意愿;从农户营收状况判断是否具备还款能力,以及从未来种植收益来判断其是否符合还款保障。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